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规划信息公开 > “十三五” > 专项规划

区政府关于印发溧水区“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表时间:2021-11-24 来源:溧水区人民政府

溧政发〔2016〕99号

各镇(街),区各局办,区各直属单位:

《溧水区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遵照执行。

溧水区人民政府

2016年10月27日

溧水区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溧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创新跨越发展的强力攻坚期,是有效融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推动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变革的关键突破期,是全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促进协调发展的快速跃升期,是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溧水气象工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全面推进气象改革发展,提高气象现代化建设质量和效益,提升气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溧水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全面指导新常态下未来五年溧水气象发展,对于推动溧水气象迈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新溧水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主要依据《全国气象现代化发展纲要》、《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全面深化气象改革的意见》、《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办法》、《南京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实施意见》以及《南京市溧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溧水区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编制,具体阐明十三五时期溧水气象发展目标、发展任务、重点建设工程和政策取向,是溧水区十三五气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

一、十二五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市气象局的领导下,溧水区气象局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建设为支撑,以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为标准,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和县级气象机构改革,气象业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气象人才队伍能力得到提升,台站面貌有了新变化,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持续增强,气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通过五年的努力,《溧水县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已顺利实现,为十三五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气象综合观测能力进一步加强。实施并完成了溧水气象探测站规划建设工作,观测环境得到巨大改善。优化了区域站网的布局,原有气象监测站全部升级为5要素站,新建了5套气象自动站、3套交通气象自动站,实现每个镇(区)不少于2套气象自动站,全区范围内气象观测平均水平站距小于9公里,实现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连续监测。为适应业务发展和气象服务需求,扩展了观测要素,新增大气电场仪、能见度仪、水汽通量观测仪、土壤水分观测仪,布设了农业小气候站、空气质量监测站;丰富了观测手段,在气象高影响区域布设了实景远程监控系统,在天生桥建设了地质灾害气象监测站,添置了移动气象探测设备。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建成率100%、观测信息传输时效100%,均超过了气象现代化指标。

2.气象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将气象工作纳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提高决策服务的内涵和针对性,开展了政府及部门间的气象服务需求调研,应用调研成果,完善服务机制,优化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涵。完善了决策服务周年方案,健全重大活动和重大气象灾害气象服务保障机制,成立了气象服务保障领导小组,编制气象服务保障方案,成功实施了草莓节、梅花节、户外运动等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服务;在重大灾害气象服务中,做到超前部署,主动服务,预警及时。充分运用微博、网站、气象影视、气象信息传媒等媒介开展公众气象服务。深入开展环境气象服务,制作发布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AQI空气质量预报产品,开展预警短信服务,建立了重大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根据溧水美丽乡村示范区建设要求,初步建成了溧水智慧气象综合业务平台。

3.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成立了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全区气象灾害隐患点风险普查,编制了区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防御图,建立了气象灾害指标集,出台了区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建了镇村气象灾害防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工作,组织开展主题日纪念、科普四进、科技三下乡等宣传活动,不断增强社会大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建立利用广电、公安、教育等部门的媒介快速发布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联动机制,初步完成了国家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区级接入工作,不断畅通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联合国土局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监测预警工作。完善全区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图纸审核、施工质量监督工作机制,组织实施了全区中小学的防雷装置安全普查工作,指导完成了各学校的防雷设施整改工作。

4.气象为农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 》等9个推进三农气象服务的系列文件,并将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纳入区政府专项考核内容,成功实施了省级和中央三农专项建设。开展了示范建设,建成了旨在服务白马、傅家边现代农业科技园的气象为农服务示范点各1个,打造了气象为农服务东屏示范镇、长乐示范村、东屏小学科普基地。依托各镇(区)农业服务中心,建设了镇级气象信息服务站,建立考核机制,规范开展服务。组建了农业与气象专家为成员的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赴田间地头服务常态化,重点开展粮食保障服务、草莓精细化服务,开展了青梅花期预报的研究。东屏镇、白马镇和洪蓝镇先后被授予全国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镇称号,2014年创成省级标准化气象为农服务县。

5.气象人才队伍能力得到提升。按照市局«南京市气象部门2008~2012年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规划»« 南京市气象局2013~2017年干部教育培训实施意见»两个文件的要求,组织实施本局气象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气象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五年共引进12人;建立人员出口机制,对学历低、能力弱、工作表现差的职工实行劝退,先后有3名员工予以辞退;实现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4%,40周岁以下人数占比74%。强化职工岗位技能的学习培训,每年制定全局干部职工学习教育培训计划,组织开展专家授课、外送培训、赴兄弟单位学习交流等,职工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五年晋升副研级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3人。突出业务骨干的培养,鼓励业务人员主持或参与省市局科研开发项目,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南京市溧水区气象局软科学、科研课题管理办法»,五年主持或参与课题8个,发表核心期刊7篇、专业期刊论文25篇。注重干部队伍教育管理,将干部培训纳入区组织部培训计划中实施,经常性组织干部工作研讨,每年组织干部述职述廉,撤县设区后组织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提拔获批正科级干部3名,副科级干部4名。

6.台站基础设施得到大的改善。2011年,溧水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新址建设项目被列为区政府批复的十二五气象规划中的重点工程,也被列入2013年溧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奋斗目标中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新址项目于2012年12月立项,我们按照一流台站的建设标准,遵循科技特色、文化内涵、花园台站的建设理念,积极稳妥实施新址建设。在区委区政府和省市气象局的关心和帮助下,历经三年的艰辛,气象观测环境优良、业务服务系统先进齐备、办公设施齐全的溧水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中心于2015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新址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台站的面貌,解决了溧水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最大短板,有力支撑了溧水现代气象业务的发展。

7.气象科学管理的能力得到规范和加强。规范和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其中2项气象行政许可事项、1项气象非行政许可事项予以保留。完善气象行政审批制度,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期限,灵活审批方式,最大限度方便用户。依法开展了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工作,每年审批办结率100%,无任何违诺事件,实现零有效投诉。开展了防雷综合治理工作,规范了防雷社会管理和服务行为。联合安监、消防等部门开展了防雷安全大检查,发现并纠正了一大批防雷安全隐患。气象探测环境纳入市政府专项规划予以保护,建立了气象探测环境和实施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了公共规章、车辆管理、物资管理等制度。

8.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持续加强。组织学习党的十八大有关文件。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了对教育实践活动整改事项的落实和跟踪督查,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认真落实基建工程、气象科技服务、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廉政风险防控工作。重视群团建设,改选了局工会、团支部,注重群团载体建设,组织实施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群团工作成效显著,局团支部被评为江苏省五四红旗团支部,工会被评为南京市 模范职工之家,气象台创成省级巾帼文明岗和南京市青年文明号,防雷减灾中心成功创建市级工人先锋号。开展了文明机关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2次获县级机关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3次获区级文明单位称号。在市气象系统的工作评比中成绩显著,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达标单位,扭转了在本行业工作评比中长期处于劣势的状况。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溧水气象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新的更高要求和诸多挑战,气象工作必须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特征和新的要求,更加主动适应新常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在气象现代化补齐短板、提质增效,气象服务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溧水上取得新进展。

1.气象灾害潜在威胁和风险更加突出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溧水近年来天气气候复杂多变,每年均出现较强极端天气,气象灾害时有发生且增多趋强,因气象因素引发沉陷滑坡、洪涝、城区积涝、大气污染、农业病虫害等次生衍生灾害增加,给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造成较大影响。随着经济持续增长,财富积累,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溧水单位面积经济总量和人口密度不断增大,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更重,气象灾害潜在威胁和风险加大,气象灾害防御面临新挑战。

2. 新溧水建设对气象提出更高要求

溧水发展正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南京都市区副城、宁杭发展轴上重要节点城市的总体定位,枢纽新城、产业新城、康居新城、都市田园的具体定位,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经济,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溧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既为气象发展拓展了新空间,也对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3. 气象科技快速发展带来新挑战

国际、国内气象科技快速发展,信息化等高尖科学技术在气象领域应用更加广泛,气象探测向自动化、精细化、三维立体化发展,气象预报向无缝隙、精准化、客观化发展,气象服务向普惠、智慧、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气象管理向法治化、标准化、规范化迈进,溧水气象囿于发展起步较晚等历史原因,形成的核心业务科技积累不厚,加快提升我区气象核心技术水平,既有看齐紧跟的压力,又有自身科技创新争当标兵的挑战。

4.气象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阶段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奋力争当区县级气象工作排头兵是当下溧水气象工作的要求。溧水基本气象现代化综合指标已近90分,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时代发展,技术进步,需求变化,不断赋予气象现代化新内涵,需要不断实践丰富。与此同时分项指标短板仍在,气象预报服务水平与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气象现代化进入爬坡攻坚关键期,面临深化气象改革,创新机制,补短板,增能力,破难题的挑战与压力。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把握科技引领的公共气象发展方向,突出创新驱动、灾害防御、保障民生、能力提升和法治建设,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信息化为基础,着力发展智慧气象,构建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确保如期实现基本气象现代化目标,更好地服务民生、促进生产和支撑决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溧水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二)基本原则

面向需求,服务发展。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紧贴溧水建设两个定位五型经济发展,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现代化、城乡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重点,完善互联网+的气象服务与联动机制,在绿色发展、协调发展中拓展服务新领域,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提升气象保障服务满意度。

固本强基,协调发展。瞄准现代化目标,固长板补短板,协调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更加注重提升质量和效益。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提升公共气象与专项服务供给力。紧扣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统筹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业务、服务和管理,增强发展系统性、整体性,实现气象绿色发展。

创新驱动,人才强业。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力推进气象业务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坚持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创新的气象科技发展道路,推动科技和业务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人才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深化改革,开放共享。坚决贯彻深化改革决策部署,统筹设计和有效落实改革举措,谋划破解体制、制度、发展难题新举措,主动融入改革发展大局。把握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加强气象信息、产品和技术的共建共享共用,实现气象部门资源与社会、市场的充分融合与共享,提升气象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更高质量的气象服务成果。

(三)发展目标

到2017年,基本气象现代化指标综合评分稳定在90分以上,16个单项指标实现程度均超过90%。到2020年,基本气象现代化指标进一步提升,内涵更加丰富,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核心业务技术、应用创新实现重大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天气气候普惠与个性化服务功能全面增强,气象服务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气象灾害防御应急联动体系建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自上而下、覆盖城乡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构建区级预警、三级联动,服务到点、社会响应的气象监测预警预报服务与气象灾害快速联动响应系统,各镇(街)、各相关部门、各社区(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实现95%以上对接,建成气象科普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城乡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公共气象服务供给新格局基本形成。兼顾普惠服务和个性化、多层次、更具品质的多元服务需求,政府主导,部门管理,以气象事业单位为基础、市场和社会组织等为多元供给主体的气象服务格局基本形成,规范有序的气象服务管理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保基本促公平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产品与供给方式更加丰富多样、更加智慧,气象服务满意度达到88%以上。

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更加完善。天地空一体化、资源统筹协作的气象观测业务更加完善,垂直观测、专业观测与新型数据应用水平提高。无缝隙、精准化预报产品链形成。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建立。区域性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8%,短期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气象灾害分域预警平均时效达到30分钟以上,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80%。装备稳定运行率、数据可用率不低于99%。

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融入创新型溧水建设,充分发挥南京气象科技资源优势,不断完善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机制,力争在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大数据气象服务应用等方面的核心技术取得重要进展,气象科技创新支撑现代气象业务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成果转化与投入比重达到80%。人才队伍结构继续优化,人力资源水平指数提高,中高级以上职称比例增长3个百分点。

气象法治化管理更加规范。全面融入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体系,全面实施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有效实施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效落实,气象管理法律法规、标准及制度体系更加完整,依法行政、依法履职能力明显提升。按规定落实好地方气象事业经费纳入区级财政,气象探测环境全部纳入专项保护规划。文明台站建设层次内涵提高,至少创成南京市文明单位。

四、主要任务

(一)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服务平安溧水

1.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与责任体系。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融入社会治理体系和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和重点单位的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建设,组建各级气象志愿者队伍,将气象信息接入网格化管理平台,将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机构延伸到全区所有镇(街)、社区(村)。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气象灾害防御和公共气象服务的职责,健全责任考核制度,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区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2.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区、镇(街)、重点相关行业、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响应机制,住建、民政、国土资源、环保、城管、交通、农业、水务、旅游等部门及各级应急管理机构间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应急联动,各负其责,有效联动,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责任。做好灾害防御技能培训,开展应急演练。加强森林防火、人工增雨、防雷、防汛抗旱、道路除冰、应急扫雪、灾害救助等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增强应对能力。

3.提高防灾减灾气象科技支撑能力。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及隐患排查普查,发展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业务。落实重大工程、城乡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机制,开展农业政策保险气象服务,发展天气指数保险业务。加强城市内涝、农业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重污染天气、交通等气象灾害及其次衍生灾害预警能力建设,提高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完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系统和快速发布绿色通道机制,用好社会资源,拓宽传播渠道,扩大灾害预警信息传播覆盖面,发挥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指挥部功能。

(二)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服务民生福祉

4.提升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布局、流程,促进业务集约高效、响应快速、信息共享。改善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产品结构,开发兼顾普惠、多样化、精细化、适应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改造升级气象影视节目制作系统,提高制作产品质量。完善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建设基本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健全气象数据管理和服务机制,改进基本气象数据集和气象数据网,动态更新气象数据共享开放目录。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推进互联网+气象,综合运用大数据和分布式计算技术,改进气象服务供给方式,推进气象服务品牌化,提高公众服务满意度。

5.推进基本气象服务均等化。将基本气象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清单。完善气象信息发布系统,加强气象信息传播设施建设和传播资源共建共享,将气象信息接入各类服务网站,融入智慧溧水、智慧农业等建设。建设气象信息服务镇(街)、社区终端,或将气象信息接入基层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气象服务在线化均等化,扩大气象服务覆盖面。建立实时分析用户需求,快速提取预报、实况和产品等信息,提供任意位置、任意时间的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个性化需求。建设气象科普馆,扩大气象科普覆盖面。 

6.探索构建气象服务供给新格局。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气象部门在公共气象服务供给中推进普惠、支撑众创和监管服务的基础作用。发挥气象事业单位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强化防灾减灾、为农服务、城镇化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等气象公共服务职能。激发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气象服务活力,发挥市场在气象服务中的配置调剂补充作用。逐步建立规范有序的气象服务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制度。探索形成政府主导、监管到位、气象事业单位为主体、社会组织多元参与供给、竞争有序的气象服务新格局。

(三)提高专项气象服务能力,服务转型发展

7.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围绕农业现代化,改善和提升农业气象观测基础和技术服务条件,完善农业气象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特色种植和养殖品种、乡村旅游等系列化服务,重点加强年景趋势、重要生产季节、主要生产阶段气象分析预报。完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发布,加强危害性天气气象信息的评估,及时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快气象服务信息向农村延伸覆盖到行政村。突出加强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直通式、个性化服务能力。创新气象服务模式,将气象服务融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和镇(街)、社区(村)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多元化气象科普、服务平台,加强农业气象观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装备性能,进一步强化科技指导和服务。积极探索气象遥感监测和加强区域性农业气象特征分析,提高旱情监测预报和人工增雨抗旱能力。积极开展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与产量、病虫危害、农产品质量、农业受灾评估研究。

8.提升环境气象服务水平。面向绿色发展,加强大气污染防控气象服务,完善大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综合评估业务,完善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式及重污染发生的气象模型和指标,进一步分析评估大气边界层垂直结构对污染物时空分布的影响及与雾霾天气的关系。联合环保及时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开展人工增雨消霾作业。联合国土资源开展地质灾害发生机理研究,建立联合预警业务。开展生态环境气象评估,加强主体功能区、重大工程、城镇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评估,积极参与生态治理,以准确预报减少农药、化肥用量,节约灌溉除尘用水。加强气候变化决策气象咨询与服务工作。

9.加强交通旅游气象服务。推进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气象数据与交通、旅游等高影响行业数据的融合,建立和完善基于影响的气象预报预警技术和气象服务指标,融入智慧交通、智慧旅游,健全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传播资源共建共用机制,推进道路交通、重点旅游景区精细化预报、高影响天气短临预报及主要观赏花期等预报。开发面向行业的专项气象服务平台和服务系统,全面提升交通、旅游气象服务水平。

10.提高城镇气象服务能力。加强对城镇致涝暴雨、台风、强对流天气、致灾暴雪、道路结冰、重污染天气的气候风险研究,建立灾情数据收集、对比、分析、研判的智能灾情信息系统,研究致灾敏感因子、致灾机理以及灾害对城镇的影响和防御措施,为减灾决策提供支持。建立气象参与相关应急保障长效机制,将气象服务纳入基层网格化管理体系。完善气象应急移动综合保障系统。提高重大社会活动、重大赛事气象服务保障水平。提高对突发环境事件、森林火险等应急气象保障能力。

(四)提高气象综合观测能力,实现立体高效

11.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提高气象数据采集能力,建设天地空立体化、网格化观测体系。优化天气气候观测网,提高连续高精度观测能力,重点提升大气垂直观测能力,提高地面观测自动化水平。健全环境气象观测网,提升温室气体、大气成分、负氧离子动态监测能力。完善农业气象、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等观测网,提升重点行业服务支撑力。完善以数据可用率为核心的三维气象观测业务,建立集数据采集、质量控制、存储分发、处理分析、应用服务的一体化业务系统。加强部门间气象相关观测资源统筹协调,建立气象数据收集和共享机制。

12.完善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强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运行监控、维修维护、技术支持能力建设,全面提升观测数据及时性、准确性、可用性和实时共享水平。健全完善集综合观测系统设备、数据传输、数据质量分析于一体的实时运行监控平台。完善气象装备供给、备份与保障体系,完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机制和保障监管制度,加强各类观测系统质量控制网建设,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率达95%,观测数据可用率达99%。

(五)提高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力求精准精细

13.构建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推进预报在时空尺度和针对用户需求两个维度上的精细化发展。合理布局预报业务,完善流程,集约发展。强化临近(0-2小时)、短时((0-12小时)预报预警,开展突发灾害性天气落区格点预报。提升中短期(0-10天)预报能力,预报时效延至10天以上。发展延伸期(11-30天)预报,建立逐旬更新的重要天气过程预测业务。实现站点预报向格点、站点、区域一体化预报转变,不同预报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向更加精细转变,形成时空尺度无缝衔接的精细化预报产品链。

14.发展基于影响的气象灾害预报业务。围绕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需求,开展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影响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细化气象灾害对敏感行业定量化风险评估指标。重点完善城市内涝、中小河流洪水、大气污染、农业气象灾害、关键农时的气象影响、地质灾害、交通气象灾害等致灾临界气象指标体系,建立气象条件评估及预评估业务,完善气象灾害监测评估指标,强化灾害发生发展的定量化监测评估。加强基于灾害性天气的影响预报和基于各类气象灾害的风险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台风、暴雨等重大灾害天气的早期预警能力。

(六)提高气象信息化能力,助力智慧溧水

15.加强气象信息化基础建设。加强气象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增强气象信息采集能力。融入中国气象局、江苏省气象局、南京市气象局、溧水区四级大网络框架,建设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架构,优化、升级和完善气象信息网络,更新换代核心交换设备,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建立应用大数据处理、云计算、无线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数据、统一管理的集约化气象云管理平台、气象大数据中心及应急备份系统,形成集约化、标准化,及数据、处理、存储、网络等有效共享的基础资源池。

16.强化气象大数据深度应用。融入智慧溧水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互联网+气象。整合各类气象信息资源,构建多源数据快速处理分发系统,服务于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推动大数据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创新,增强气象信息加工和服务能力,重点解决用户需求感知、大数据应用分析、根据需求定制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等问题。完善综合气象业务云平台,整合手机APP、微信等气象公众服务平台,形成气象业务服务与管理云端部署、终端应用的新模式。

(七)提高科技人才支撑能力,驱动创新发展

17.提高气象科技创新水平。以解决气象业务服务现代化关键技术问题为导向,融入创新型溧水建设,完善科研立项、成果转化、业务准入机制,加大协作协同创新力度,用好南京气象资源优势。重点在新型观测资料应用、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高影响天气精细化预报、气象灾害评估与致灾机理,及大气污染、农业气象等专业专项预报与服务技术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创新项目。推进现代气象与科技技术集成应用,构建智能化预警预报业务平台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平台,开展精细化预报试验,提升气象业务核心竞争力。

18.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用好南京高校院所及省市级业务单位气象人才资源优势,建立部门内外资源双向融合合作机制,加大联合培养带动人才成长力度,拓宽人才交流培养渠道,加强基层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稳定跟进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积极融入市级科研和团队建设,力争在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突破。不断调整优化人才结构,完善人才发展工作机制和政策,健全以提高核心科技水平、实际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考评及职称评聘、岗位绩效管理激励机制,营造利于人才成长环境。

(八)提高气象依法管理能力,推进管理法治化

19.落实气象改革任务。落实各项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任务,推进气象行政审批综合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提高行政审批时效和服务水平。落实气象权力责任清单,探索协同高效管理模式,强化气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全面实施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实现防雷减灾工作转型发展。继续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推进气象服务管理法治化,增强服务供给能力。推进气象业务体制改革,推进传统业务管理方式向标准化和定量化管理转变。完善双重计划财务投入保障体制,保障可持续发展。

20.加强气象法治建设。落实气象法律法规、标准规划,加大宣贯和普法力度,做好部门政策文件制定修订和文件清理。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提高气象干部队伍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全面履行气象行政管理职能。加强气象法制机构与法制队伍建设。加强行政审批改革后事中事后监管和气象执法工作。提高科学管理气象事务水平,加强预算管理,完善综合管理考评、督查问责机制,积极推进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五、重点工程

十三五期间,围绕适应和满足强富美高新溧水建设及基本气象现代化目标对溧水气象的核心需求和要求,着眼气象发展主要任务,对接省、市级气象重点工程,溧水气象发展通过实施四项重点工程,实现气象现代化提质增效和气象服务能力的提升。

(一)气象探测与信息网络提升工程

1.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在国家站建设双套运行自动备份气象观测站。建设集成云量、云高、天气现象及固态降水、日照等传感器于一体的自动观测系统。配备与建设设备相适应的地面综合观测业务软件系统,实现地面全气象要素自动观测。在全区加密升级气象灾害监测区域站建设,以实现全区气象观测平均水平站距小于7公里。

2.垂直气象观测系统。建设8km探测高度风廓线雷达,完成与全市风廓线雷达观测组网。建设布局合理的大气电场观测网。

3.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基于红外、微波和图像处理技术,建设农业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和近地层通量观测系统。开展特种种养殖品种小气候自动观测,及农作物、花卉林果和水产养殖等生长状况实景观测,补充完善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等农业气象观测基础设施,推广昆虫雷达、无人机观测等技术应用。

4.环境气象观测系统。建设以大气气溶胶、大气成分监测为重点的覆盖七镇一区的环境气象观测站网。建设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梳理环境气象观测规范、技术标准,建立健全业务流程。建设天生桥遗址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生态观测系统。

5.应急气象观测系统。根据突发事件应急服务和重要观测设施应急备份需要,建设包含小型车载雷达、移动气象观测站、应急指挥车等设施的应急移动气象观测系统。完善规范移动观测技术要求和应急服务流程,提升移动气象观测系统业务应急服务能力。

6.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与省级万兆、市内千兆的网状互联。优化本局局域网,建立局内集约、运行高效、负载均衡的信息服务核心网。利用卫星通信广播、4G移动通信等技术,建设较为完备的气象应急通信系统。完善气象网络与信息安全软硬件保障系统,建设重要路由备份系统。

7.装备保障系统。建立全程气象设备、网络运行实时监控、维修、计量检定标校等智能业务系统。配备满足日常维护维修的仪器、仪表和工具,显著提升装备保障系统的业务能力。

(二)精细化气象预报工程

1.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系统。改进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增强计算资源的综合应用。增加计算节点数量,提升系统的总体浮点运算能力,提高系统的计算负载承受能力。扩充存储容量,合理分配备份存储和计算存储。购置高性能系统性能监控软件,实现对系统负载和作业的实时监控,提升系统运行效率。

2.多源资料融合分析平台。基于多源监测资料,建设实时采集、实时融合分析平台,支撑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触发环境中尺度分析,实现大气三维结构数字化剖析,提升灾害短临预警预报能力。

3.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应用多源资料融合、物理参数化过程自适应技术,建立基于多模式集成的气象要素和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的精细化预报系统,开展短时临近、中短期及延伸期高时空分辨率的突发灾害性天气落区格点精细化预报,支撑站点预报向格点、站点、区域一体化预报转变。

4.气象专项预报系统。综合运用、发展各类数值预报和集合预报释用技术,建立高分辨率格点化的灾害性、高影响天气分类强度预报和概率预报系统。建立和完善天气气候事件预测诊断系统,及交通、旅游等专项气象预报系统。建设高影响天气引发的洪涝、城市积涝、农业病虫害、大气污染、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等次生气象灾害量化精细预报预警系统。

5.升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依托省市县气象业务一体化平台,升级远程预报会商系统。完善基于立体监测、各专业专项预报系统的跟踪监测预警一体的新一代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实现大数据快速应用、产品多维展示、格点站点编辑、落区与格点站点相互反演、预报产品智能制作。

(三)城乡一体化气象服务工程

1.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解释应用精细化天气预报产品,建立道路交通、乡村旅游、体育生活、特色种植等专项服务指数系统。优化提升气象影视服务系统,开发精细化、高频次公众气象影视服务产品。建设基本气象数据开放共享平台。建设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交互式气象服务产品生成加工系统,依托省市互联网+气象公共气象智慧云服务平台,满足决策部门、专业用户、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产品质量和个性化需求。

2.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在镇(街)、社区(村)补充增建多媒体气象显示系统。整合完善广播电视、气象网站、声讯电话、微博微信、手机短信、手机APP、多媒体显示屏、社区终端、大喇叭等气象信息发布资源,建设与各传播方式有效衔接、气象日常信息更新供给、预警信息快速发布平台。

3.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建立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以手机APP和气象服务网站为载体,委托社会评估机构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为补充,建立实时气象服务效益反馈机制和评估系统,客观评价气象预报准确率、公众服务满意度等。

4.完善气象科普设施。建设气象科普场馆。建设美丽乡村+气象科普示范馆和气象科普终端。建设气象科普大篷车和流动展台等移动气象科普设施,提高气象科普宣传机动能力和覆盖面。提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信息编辑功能。研发建设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支撑,与新媒体技术相融合的新型气象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和传播平台。

(四)防灾减灾应急气象工程

1.云数据支撑平台。在全面普查全区有气象记录以来发生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信息的基础上,开展需求分析、气象灾害脆弱性、气象因子敏感性研究,依托省市包括实时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信息、经济人口、地理环境、应急指挥和气象相关因子组成的云数据平台,开展灾害风险区划,为我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节能减排、气候可行性论证、防灾减灾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系统。集成暴雨、暴雪、雷电、大风、高温、寒潮、雾霾、台风等灾害性天气专家预报系统,建立气象因素成灾阈值指标,建立基于天气预报的城市积涝、高温干旱、低温冻害、农业气象灾害、洪涝、地质灾害等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动态评估系统和业务平台。建立高影响气象及其次生灾害气象风险评估、预警系统,以溧水主城区为示范区,开展城市积涝风险预警气象服务,以天生桥遗址公园为示范区,开展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服务,以境内秦淮河、石臼湖水系主河道为示范区,开展中小河流域暴雨洪涝中短期预警服务。

3.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系统。在现有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的基础上,整合和规范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标准、管理规范和传播规定。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搭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微云服务终端,建成横向部门相连,纵向贯通国家、省、市、区的突发公共事件发布系统。研发微区域手机短信发布技术,准确、及时、无偿向受灾区域人群发布预警信息。

4.防灾减灾应急与示范。学习浦口区防灾减灾示范区经验,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示范镇(街)、社区(村)建设。建立防雷重点企业单位防雷装置运行管理与雷击风险管理系统。建设重点区域雷击风险评估业务系统。完善突发环境事件污染物扩散输送模式和服务平台。建设应急服务移动探测系统和综合会商服务平台。改造升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完善火箭弹仓储系统和人影安全管理系统。建设气象保险服务系统。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任务

气象是基础性公益事业,公共气象服务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溧水区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是指导气象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各级政府要加强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维护规划指导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以《溧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统领,加强领导,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计划,科学部署,落实规划责任和主要任务,抓紧推进工程的组织实施,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实。

(二)重点工程带动,统筹规划实施

以规划引导重点工程建设,以重点工程建设促进规划任务落实。气象部门要发挥规划在气象管理中的指导、约束作用,按规划细化具体建设任务实施方案,分解落实规划目标指标,制定年度实施计划,滚动启动、竣工、储备建设项目,依规划有序推进工程建设。加强财政与气象部门协调衔接,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加快气象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财政保障机制。

(三)强化监督评估,提高实施绩效

开展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强化动态管理,创新管理方式,加强规划实施跟踪分析检查,提高实施绩效。做好工程实施前期咨询论证,严格项目及设备采购招投标程序。实施规划和投资项目中期评估,严格建设质量管理。按时做好建成项目竣工验收。强化对建设资金审计监督,坚持厉行勤俭节约,合理控制建设成本。建立竣工项目运行维持经费的长效机制,确保已建项目和气象仪器设备发挥最大效益。

(四)开放合作共享,合力推动建设

深化与民政、国土资源、安监、环保、交通、农业、水务、旅游、卫生等相关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扩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健全联合协作机制,携手推动相关项目建设。继续加强与在宁高校和省市级气象业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加强国际及省外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模式,促进规划实施高起点高水平。

附表:

重点工程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及年度计划执行

建设工程

建设内容

投资估算*

(万元)

年度计划

气象探测与信息网络提升工程

地面气象观测系统

100

2016-2018年完成

垂直气象观测系统

150

农业气象观测系统 150
环境气象观测系统

860

应急气象观测系统

350

信息网络系统

50

2018-2020年完成

装备保障系统

50

精细化气象预报工程

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系统

80

2016-2018年完成

多源资料融合分析平台

50

2018-2020年完成

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

50

2016-2018年完成

气象专项预报系统

100

2018-2020年完成

升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

80

城乡一体化气象服务工程

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

80

2016-2018年完成

气象服务信息发布系统

100

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

50

完善气象科普设施

1500

2016-2020年完成

防灾减灾应急

气象工程

云数据支撑平台

50

2016-2019年完成

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系统

50

2018-2020年完成

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发布系统

80

2016-2019年完成

防灾减灾应急与示范

150

2018-2020年完成

合计

413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