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规划信息公开 > “十二五” > 发展规划

溧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表时间:2021-12-06 来源:溧水区人民政府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溧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根据《中共溧水县委关于制定溧水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我县经济社会未来五年发展的蓝图,是编制实施各类规划、计划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也是今后五年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基本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县紧紧围绕“五年翻两番、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溧水”的总体目标,坚持工业立县、三产兴县、科教强县、环境优先“四大战略” 和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富民优先、统筹发展、团结奋进“五个不动摇”,全神贯注抓经济,克难奋进谋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四年实现翻两番,以县为单位通过了省级全面小康社会验收,开创了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各项工作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经济实力快速提升,三次产业协调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6亿元,年均增长23.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8万元。实现财政总收入32.14亿元,年均增长35.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02亿元,年均增长40.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9.2:64.3:26.5。工业主体地位更加凸显。2010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32.6亿元,年均增长28.0%,占GDP的54.4%,比2005年提高8.4个百分点。全县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55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84家。服务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县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4.66亿元,年均增长18.5%,比“十五”提高0.4个百分点。创维物流园年营运收入突破10亿元,中国移动华东大区物流中心开工建设。2010年,接待游客183万人次,年均增长20%以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2010年,高效农业面积21.82万亩,其中设施农业9.8万亩;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9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1家。村级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村均可支配收入190万元,比2005年增长2倍。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转型创新取得进展。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全面完成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深化企业改革任务,南京云海特种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民营经济成为经济主体。融资性担保机构和交通建设、城镇建设、清源水务投资公司等投融资平台不断做大,成立了3家担保公司和1家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组建了2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8家农地股份合作社和46家社区股份合作社。对溧水经济开发区、柘塘镇及东屏镇部分地区进行了区划调整,增强了溧水经济开发区的承载能力。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实际利用外资3.7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420亿元,对外贸易出口总额10亿美元。

经济转型步伐加快。引进了创维电子等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低、能耗低的优势产业。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改投入占工业投资的30%。对45家“五小”企业实施关停并转。创新能力增强。创建高新技术企业30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平台25家。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15%,申请专利505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1.2%。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6.8万人。

城乡建设同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县城拉开建设框架,建成区面积由10平方公里扩大到2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到14万人,城镇化率达45.1%。建成了珍珠广场、西苑公园等一批市民广场和公园,通济街改造全面完成。新建城市道路21.2公里,改造提升城市道路8条,开通了南京至溧水和县城8条城市公交线路。国家级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县城创建顺利完成。村镇建设步伐加快,建成了一批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村环境显著改善,整治村庄320个。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提升,开挖疏浚县乡河道、大中沟71条,改扩建、疏浚骨干当家塘399座,第一轮河塘清淤通过省级验收,二干河综合整治二期、中山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全面完成。

建成了宁杭高速二期、沿江高速溧水段和243省道溧水段一级公路,宁杭城际铁路、溧马高速、淳芜高速、246省道开工建设,境内秦淮河航道达到六级标准。建成了县汽车客运总站。改造县乡公路76.8公里,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700公里。创建了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示范县和全省路政管理示范县。解决了13.3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城乡供水、供电等设施明显改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发展协调推进。新增绿化造林面积8.95万亩,建设绿色新村380个,启动了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28.3%、40.8%。有20家企业通过了市级清洁生产审核。建成了县城垃圾处置场、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及20公里截污管网,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1.9%;各镇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对晶桥观山工业集中区化工企业进行了专项整治。SO2、COD在2005年的基础上分别削减10.7%和17.4%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稳定在80分以上。

义务教育入学率100%,高中教育入学率95.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2%。完成了建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新建了县人民医院和县体育公园。创建了省首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县、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省有线电视先进县、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省体育强县和省食品安全示范县。

居民收入显著增加,保障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4元和24468元,年均分别增长12.7%和14.5%。“十一五”期间,新增就业岗位8.2万个,转移农村劳动力9.5万人次,城镇失业人员就业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率98%以上,新农保参保率99%,新农合参保率98%,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每百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床位2.2张,对城乡70周岁以上非财政及社会保险基金供养的老年居民增发一次性养老补贴,高龄老人发放长寿补贴。建成经济适用房640套、廉租房80套,农村危房实现“有一改一”。

民主法治进程加快,精神文明成果丰硕。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政务信息化步伐。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基层民主建设扎实推进。“平安溧水”、“法治溧水”创建成果显著。以创建文明机关、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创建金融生态县为抓手,引导和培养市民健康、科学、文明、诚信的生活方式,全民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

“十一五”是溧水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全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建设显著加快,城市面貌显著改观,精神状态显著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科学先进的发展理念,得益于敢为人先的目标追求,得益于符合溧水的思路举措,得益于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得益于团结协调的和谐氛围,得益于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这些基本经验是“十二五”期间溧水建设基本现代化的宝贵精神财富。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         标

2005年

实 绩

“十一五”规划

2010年

实 绩

“十一五”

年均增长%

占规划

%

比规划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84.0

237.8

243.60

23.7

102.4

+2.4

工业增加值(亿元)

38.59

131

132.60

28.0

101.2

+1.2

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27.62

/

64.66

18.5

/

/

财政总收入(亿元)

7.01

24.9

32.14

35.6

129.1

+29.1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3.61

10

20.02

40.9

200.2

+100.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8.33

140.7

224.53

36.0

159.6

+59.6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1.95

110

192.10

43.2

174.6

+74.6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2857

20000

10985

30.9

54.9

-45.1

实际利用内资(亿元)

25.78

90

144.89

41.2

161.0

+6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28.72

60.1

70.51

19.7

117.3

+17.3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5944

11500

10804

12.7

93.9

-6.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432

23000

24468

14.5

106.4

+6.4

城镇登记失业率(%)

3.85

<4

3.21

/

/

/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县正处在工业化的加速期、城镇化的关键期、社会建设的转型期、基本现代化的建设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大有作为的重要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一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格局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不会逆转,后国际金融危机期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二是我国经济社会虽然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困难,但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仍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和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将继续保持长期向好的态势。三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南京城乡统筹力度的加大、南京作为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和青奥会举办城市都将推动溧水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是随着一批战略带动性项目的落户、重大交通功能性项目的实施、民生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我县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发展也将带来新的机遇。

与此同时,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将面临一些不利因素和新的挑战。一是宏观经济面临新挑战。后国际金融危机期贸易壁垒加剧,外贸出口难度加大;国内总需求潜力巨大,但居民消费受到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的困扰,导致内需相对不足;流动性过剩造成通胀压力加大。二是区域经济的竞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三是资源环境面临新挑战。加快发展,实现基本现代化,不仅要有土地、资金、能源和人力资源等要素支撑,更要有环境容量的支撑,原有低成本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生态环境脆弱的矛盾更加突出,节能减排将面临更大压力。四是经济结构和产业层次面临新挑战。我县经济增长方式还不够集约,经济结构还不尽合理,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还不够多,科技创新贡献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社会发展面临新挑战。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精神需求、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提出新的要求。六是干部队伍建设面临新挑战。建设基本现代化要有一支政治坚定、能力突出、作风过硬、群众信任、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对全县各级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篇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三章 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基本现代化为目标,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创新发展为动力、跨越发展为主题,在更高水平上实施环境优先、工业立县、三产兴县、科教强县“四大战略”,着力推动经济科技化、环境生态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社会文明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建设经济更加发达、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城乡更加协调、社会更加和谐的现代化新溧水。

围绕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提升标杆,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坚持创新转型可持续发展。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园区转型升级为切入点,优化产业布局,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双轮驱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发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坚持内引外联,加大引进技术、资金和品牌力度,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升县域竞争力。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主动融入市域统筹,全面推进县、镇、村统筹,着力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

——坚持富民和谐共享发展。坚持民生为本的理念,加快富民步伐,健全社会保障,注重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第四章 发展目标

按照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物流中心和文化旅游休闲基地,全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南京南部现代化新城的功能定位,“十二五”期间,溧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确保达到650亿元,力争突破75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两番。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创建国家生态县和省级文明城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苏南先进县市行列,融入南京主城。

围绕总体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2%,2015年650亿元;力争7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8万元;力争13.6万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2015年376亿元;力争43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2015年196亿元;力争240亿元。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年均增长28%和27%,2015年分别110亿元和66亿元;力争125亿元和8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累计完成2000亿元和1700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0%;力争分别累计完成2100亿元和18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2015年176亿元;力争200亿元。

结构调整。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4:66:30;力争3.6:64.4:32。工业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的85%。新兴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的30%。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的54%。城镇化率65%。

科技创新。201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5%;力争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的30%;力争40%。累计申请专利4000件。科技进步贡献率60%。

开放水平。实际利用外资、实际利用内资分别累计完成9亿美元和1250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0%;力争分别累计完成10亿美元和1300亿元。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2015年6.5亿美元;力争8亿美元。

资源环境。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2015年SO2、COD排放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分别削减5~1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70%。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森林覆盖率32%。城市绿化覆盖率44%。环境质量综合指数90分;力争95分。确保2012年前创建国家生态县。

人民生活。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4.8%和13.5%,2015年分别21500元和46000元;力争22000元和480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农保、新农合全覆盖并不断提高标准。

社会建设。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以上。每百名60岁以上老年人拥有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4张。万人刑事案件数增幅控制在5%以内。亿元GDP死亡率下降25%。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单位

2010年

2015年确保

2015年力争

指标

属性

绝对值

年 均

增幅%

绝对值

年 均

增幅%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243.60

650

22

750

26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5.8

11.8

/

13.6

/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

亿元

132.60

376

24

430

27

预期性

服务业增加值

亿元

64.66

196

25

240

30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

亿元

32.14

110

28

125

31

预期性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20.02

66

27

80

32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24.53

560,累计2000

20

610,累计2100

22

预期性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92.10

485,累计1700

20

530,累计1800

22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70.51

176

20

200

23

预期性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


9.2:64.3:26.5

4:66:30

3.6:64.4:32

预期性

工业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

%

80

85

/



预期性

新兴产业占产值全县工业

%

17

30

/



预期性

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

%

34

54

/



预期性

城镇化率

%

45.1

65

/



预期性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

%

1.2

2.5

/

3

/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产值

%

15

30

/

40

/

预期性

申请专利

505

累计4000




预期性

科技进步贡献率

%

53

60

/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

亿美元

1

2.5,累计9

20

3,累计10

25

预期性

实际利用内资

亿元

144.9

350,累计1250

20

380,累计1300

22

预期性

对外贸易出口总额

亿美元

2.77

6.5

20

8

25

预期性

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

%

累计下降20

累计下降20

/



约束性

SO2、COD排放量削减

%

分别比2005年

削减10.7和17.4

分别比2010年

削减5~10

/



约束性

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81.9(城市)

85

/



约束性

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

%

20

70

/



约束性

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70

100

/



约束性

森林覆盖率

%

28.3

32

/



约束性

城市绿化覆盖率

%

40.8

44

/



约束性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87.1

90

/

95

/

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

10804

21500

14.8

22000

15.3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4468

46000

13.5

48000

14.4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21

<3.5

/



约束性

新农保参保率

%

99

100

/



约束性

新农合参保率

%

98

100

/



约束性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

59.2

>60

/



预期性

每百名60岁以上老年人拥有

养老服务机构床位

2.2

4

/



约束性

万人刑事案件数增幅

%

<4

<5

/



约束性

亿元GDP死亡率累计下降

%


25

/



约束性

第三篇 主要任务

第五章 加快转型创新步伐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产业高端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有效投入,着力引进一批战略带动性项目;加快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加强园区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有效投入。围绕产业链延伸,加大招商力度,着力引进龙头型、旗舰型、科技创新型项目,使之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生力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00亿元,力争2100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00亿元,力争1800亿元。

加大技改力度。淘汰小化工、小铸造等各类落后产能,以技术改造推动产业转型。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改进工艺水平,加大技改投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2015年,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35%。

加快园区建设。抓好溧水经济开发区、市重点工业园区和配套协作区、镇重点产业园的提档升级,加快园区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载体功能。提高园区开发建设水平,重点建设三个特色园区,以园区转型推动产业转型,使之功能更明确、特色更鲜明、优势更突出。溧水经济开发区航空产业园。“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航空制造、现代物流、新材料产业和四个配套服务片区。积极推进无人机和轻型机等航空航天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京港国际物流中心等现代物流企业集聚,着力推进创维电子、创源新能源电动车等项目建设。江苏白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南农大农业科研基地、南林大林业科研基地、农业部农机化所和省农机局农机研究中心、中科院植物所珍稀植物科研基地等项目,形成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雏形。江苏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影视文化创意乐园,影视创意集聚区、影视拍摄外景区,影视拍摄制作中心、影视接待中心、会展演艺培训中心,形成“一园二区三中心”格局。拍摄一批影视剧,集聚一批影视文化企业。

专栏1  特色园区

溧水经济开发区航空产业园。园区总体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近期规划建设18.45平方公里,主要功能定位为航空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

江苏白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集聚江苏乃至全国农业科教资源,通过建立各级财政主导、院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突出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与推广、农业科技培训与科普教育、农业休闲观光等五大功能,把园区建设成引领长三角地区农业现代化、带动东部区域农业国际化的农业高新技术转化基地。园区规划范围东至落步山、南至宁杭高速公路、北至共和集镇、西至白马镇区边界,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打造15平方公里的农业科技创新区、10平方公里的高新农业产业区和5平方公里的以现有食品工业园为主的农产品集中加工区、10平方公里的白马集镇配套服务区。

江苏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成文化江苏的精彩名片,影视生产、制作、发布、会展、培训一体化的国家级基地,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的影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旅游、休闲、养生为主体的5A级景区。园区规划总面积10平方公里,一期占地1.41平方公里,建成后形成民国风情街区、欧洲小镇、演员公寓与摄影棚区、商业文化产业园区、外景拍摄区、文化娱乐区、绿化与农业区、森林游乐区八大功能区。

第二节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重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60%。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研发能力强、技术创新快的优势企业。不断深化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形成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5年,新认定后的高新技术企业4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30%,力争40%;民营科技企业200家,技工贸总收入100亿元;农业科技型企业和科技型专业合作社20家。累计申请专利4000件,其中发明专利600件。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各级各类技术创新服务平台40个,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15个,形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加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国家级星火学校、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平台。

壮大科技人才队伍。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力度,突出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扎实推进主导产业人才高端化、新兴产业人才规模化、传统产业人才精优化。2015年,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8.9万人,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5000人。

实施品牌战略。从科技投入、品牌培育、市场推广、用户反馈等多个维度,加强品牌创建,加快质量升级。到2015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省市著名商标86件、中国地理标志产品2件、市级以上名牌工业产品50个、农业产品20个。引导、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和牵头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第三节 推进制造业高端化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015年,工业增加值376亿元,力争430亿元。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500家,其中50亿元以上的6家、100亿元以上的3家。

提档扩能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建成长安汽车50万辆汽车和50万台套发动机项目、创源新能源电动车项目,加快微型汽车和特种车辆发展,并逐步向家用轿车和专用车辆拓展。高起点、规模化发展车桥、底盘、电子、电气等汽车关键零部件,形成以微型车、特种车辆等为龙头的汽车制造基地和南京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2015年,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产值400亿元,力争500亿元,占全县工业的27%。

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建成创维200万台液晶电视、200万台冰箱、100万台洗衣机生产线项目。瞄准国际电子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坚持“产业配套集群化、技术导入高端化、研发创新一体化”导向,鼓励企业在集成电路、软件、通信等重点领域拓展发展空间。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200亿元,力争250亿元,占全县工业的14%。

发展壮大机械装备产业。重点培育风电、光伏、智能电网、高空作业车、装载机械、煤矿掘进机、压力容器、大型非标件、伺服电机、数控机床、水泥机械、通风机械、液压元件等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加快发展车辆配件和船舶配件。2015年,机械装备产业产值300亿元,力争350亿元,占全县工业的20%。

集聚发展新型材料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放大集聚功能,加大核心项目和技术的引进吸收,促进企业集群发展。重点发展金属材料、建筑材料、新型有机材料等产品。2015年,新型材料产业产值150亿元,力争200亿元,占全县工业的10%。

改造提升轻工食品产业。重点提高服装、家具、玩具等轻工产业的设计和新品开发能力,提升产品品质和档次。放大“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十大特色县”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强喜之郎、瑞麦、小洋人等现有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引进一批食品行业重点企业集聚发展,延伸产业链,逐步建立原料基地、产品研发、加工制造、印刷包装的产业链。2015年,轻工食品产业产值200亿元,力争250亿元,占全县工业的14%。

规模化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发展生物制药、化学药、中药等产品,努力打造特色拳头产品。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节能关键技术及产品、水体污染控制处理技术及产品,加快形成产业集聚。抓住南京建设中国航空科技城契机,加快成为航空航天产业研发、制造、培训、维修的配套基地。积极发展电子基础材料、生物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依托溧水经济开发区航空产业园、江苏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载体积极发展软件产业。2015年,软件业务收入5亿元,新引进软件企业20家。2015年,新兴产业产值(含电子信息、新能源电动车)400亿元,力争500亿元,占全县工业的30%。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积极引导企业围绕产品数字化、设计智能化、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商务电子化、系统集成化“六大工程”,加快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制造、运营、管理等环节的深度应用。2015年,骨干企业全部应用信息化系统。

专栏2 制造业发展片区

溧水经济开发区(核心区)。引导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机械装备、食品加工、新型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集聚发展,将优质项目、战略带动性项目和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向溧水经济开发区集中。加快航空产业园、海峡两岸新型材料产业园、创维科学城等特色产业园建设。2015年,溧水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占全县总量的65%以上。

市重点工业园区和配套协作区(特色产业区)。重点打造永阳和东屏先进装备制造、晶桥新型材料、石湫五金刀具、和凤电子电工、白马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机械等特色产业区。同时将洪蓝镇、石湫镇工业集中区分别作为溧水经济开发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配套发展区、航空航天产业机械制造配套发展区。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提升传统服务业。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196亿元,力争240亿元。

现代物流业。依托禄口空港优势和溧水经济开发区的产业优势,加快推进航空物流产业园和创维物流园二期建设,形成长三角颇具规模的现代物流基地;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重点建设京港国际物流中心、中国移动华东大区物流中心和溧水现代粮食物流中心。2015年,培育省市重点物流企业(基地)10家。

金融业。大力发展金融业,设立3家银行分支机构、2家风险(创业)投资公司分支机构、2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4家融资性担保公司,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支持保险公司在溧水设立分支机构。2015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和居民储蓄余额分别达415亿元、310亿元和200亿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180%、200%和160%。

服务外包产业。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大力推动我县服务外包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软件和研发设计外包、供应链管理外包、动漫影视外包、生物医药外包等外包产业。2015年,服务外包执行额8000万美元。

商务服务业。以市场化、专业化为方向,大力培育和发展会计审计、人才培训、经纪代理、中介咨询、法律服务等商务服务机构,组建一批行业协会、商会、促进会、联合会等自律性的中介组织,加快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商务服务企业,整合现有商务服务机构,扩大商务企业规模,提升整体管理水平。2015年,全县各类商务服务组织扩大到80个。

文化创意产业。按照“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思路,优化区域布局,形成以“生态溧水、中国影都”为主题的溧水文化产业格局,着力构建“一园(江苏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一区(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度假区)、一圈(县城地区休闲文化消费圈)、一基地(文化体育产品生产基地)”的区域空间布局。以打造具有溧水特色的文化品牌为目标,整合传统和现代、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一是依托秦淮源头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秦淮源品牌;二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形成融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地域文化为一体的大文化旅游格局。充分挖掘各类民间文化、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和民间传统工艺,推动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形成产业特色。引导和鼓励各类资本投向文化产业,盘活各类文化资产。“十二五”末,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翻两番以上。

旅游业。加快发展旅游业,重点推进江苏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白马如意文化艺术中心,天生桥景区和无想山景区,江苏白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傅家边现代农业园,东屏湖景区和卧龙湖景区五大旅游片区建设,形成“影视文化、收藏文化、乡村休闲、休闲度假”四大旅游品牌。建成4A级景区2个,建设四星级以上酒店4家。2015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

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县、镇、社区商业中心为主体的全县三级商贸网络体系,县城重点打造以通济街为核心的商贸主中心和城南、城北、城东三大商贸副中心。以推进“名街、名店、名品、名企”建设为抓手,突出时尚购物、娱乐休闲等高端商圈业态,引进和培育档次高、品牌响的大型商场、超市、娱乐会所、高档星级酒店等,推进县城商贸圈餐饮、住宿等提档升级。鼓励发展各类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营销模式。进一步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建成车辆、钢材、建材、家具、再生资源等市场。切实加强镇级商贸网点的规划建设,继续巩固深化“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把国家鼓励消费的各项惠民利民政策落到实处。大力推进社区商业建设,加快发展社区商业网点,努力建立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的商业服务网络体系。201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亿元,力争200亿元。亿元以上商贸企业5家、5亿元以上专业市场5家,新增品牌店50家。

房地产业。稳步、有序发展商品房市场,加强市场监控,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2015年,房地产增加值28亿元,年均增长25%。

专栏3 服务业发展片区

现代物流业区。在溧水经济开发区航空产业园建设航空物流园,在创维科学城建设创维物流园,在东屏镇建设中国移动华东大区物流中心,在和凤镇建设溧水现代粮食物流中心。

商贸区。以县城通济街为核心,沿珍珠路、中山路、中大街和交通路商业主轴线布局商贸主中心;城南、城北、城东片区布局三个商贸副中心;栖凤路以西、天生桥路以北和宁高高速以东区域布局市场集中区;各镇布局商贸商务集聚区。

旅游业区。江苏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影视文化旅游区;白马如意文化艺术中心为民间收藏文化旅游区;天生桥景区和无想山景区为历史文化旅游区;江苏白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傅家边现代农业园为农业观光旅游区;东屏湖景区和卧龙湖景区为商务休闲旅游区。

第五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高效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为目标,以市场化、产业化、园区化、合作化、标准化为路径,加大资金投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2015年,农业增加值26亿元,力争27亿元;高效农业面积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比2010年提高20个百分点;设施农业面积1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比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2%。

加快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规划设计科学、产业特色鲜明、规模集中连片、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水平较高、运行机制顺畅、标准品牌齐创、带动效应显著的标准,坚持规划引领、吸引多元投入,各镇区建成面积不少于5000亩的县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打造江苏白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不断提升傅家边现代农业园发展水平。

培育壮大合作经济组织。积极争创省“五好”、市“五有”合作组织。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360家,农地股份合作社150家,社区股份合作社全覆盖,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组织的比例60%以上。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跨行业、跨镇区发展,培育一批示范合作联社。2015年,力争销售额超亿元的合作联社6个。

拓展延伸农业综合功能。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业综合效益。2015年,全县重点农业龙头企业50家,争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13家、市级20家。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重点开发蕴含农耕文化、体验农耕生活、参与性和知识趣味性强的农业旅游项目,2015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20万人次,营业收入1.5亿元,争创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2015年,新增“三品”产品100个,全县“三品”基地面积52.5万亩,占食用农产品面积的90%以上。

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科技入户以及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工程。大力发展为农综合服务社,加强农资质量和价格监管,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设立设施农业及其他高效农业险种,防范和降低农业风险,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比例提高20%。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及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积极发展农机服务组织,2015年,全县农机化水平提高到80%。

加快发展村级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村级经济,加快土地流转、集中,积极对外招商,推进村级招商项目进驻镇工业集中区。加快村级标房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实力。2015年,村集体可支配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村20个,全县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在2012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专栏4 农业发展片区

根据南京市农业“1115工程”确定的目标任务,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集中投入,重点打造21万亩高标准粮田、25万亩经济林果、17万亩高效养殖和8万亩标准菜地。对纳入高标准粮田和标准化菜地的地块,划定红线,实行永久保护。其中,高标准粮田重点发展优质稻米以及与优质稻米茬口相衔接的小麦、油菜、马铃薯等高效经济作物;经济林果重点发展草莓、蓝莓、黑莓、茶叶、花卉苗木等;高效养殖以石臼湖地区为主,重点养殖螃蟹、青虾、加州鲈鱼、温氏鸡等;标准菜地重点发展有机蔬菜、设施蔬菜、食用菌等。

第六节 做大做强建筑业

引导企业加大设备、科技、人才投入,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企业承接高、大、难、新的工程项目,发展高附加值的专业工程市场和新兴的外地市场。2015年,建筑施工总产值200亿元,增加值52亿元、力争53亿元,税收年均增长25%以上,从业人员10万人。培育产值5亿元以上的企业10家、10亿元以上的5家、25亿元以上的2家。将南京明辉公司打造成40亿元以上的现代企业集团。新增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5家,力争1家企业取得特级总承包资质。工程优良品率80%以上,创省级以上优质工程10个,争创国优工程或“鲁班奖”1个。

第六章 加快城乡建设步伐 构建南京南部现代化新城

按照南京市总体规划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合理配置要素和基础设施,实施北拓、东进、南延战略,加快形成南京南部现代化新城。2015年,城镇化率65%以上。

第一节 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

按照我县功能定位和“城乡一张图、全县一盘棋、规划全覆盖”的要求,强化城乡规划在城乡建设和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编制机制和管理体制,尽快形成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快全县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农业开发、村镇建设、生态环境、休闲旅游等空间布局的战略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高标准完成溧水县城乡总体规划、永阳新城总体规划、永阳新城近期建设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航空产业园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市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新社区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城市特色的塑造,结合风景区建设和环境整治开展一批特色风貌区的城市设计工作,提升城市品质。

第二节 加快城乡建设步伐

按照“新城、新市镇、新社区”的三级城乡布局体系,优化永阳新城布局,推进7个新市镇和新社区建设。2015年,全县建成区面积9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42万人。

加快永阳新城建设。到2015年,永阳新城打造成南京南部的综合性新城和宜居宜业的生态文明新城,达到中小城市发展规模。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25万人,其中完成卧龙湖社区2~3平方公里建设,城东、城南片区新扩5~6平方公里,东庐片区新扩2平方公里。全面完成永阳新城中心区、航空产业园区范围内道路网建设,实现新老城区道路网贯通,逐步完善主城区至东庐片区、卧龙湖国际社区、宁杭铁路溧水站道路网建设。建设滨淮、新淮、东港、安山、福田路等市政道路。完善永阳新城中心区和航空产业园区功能配套设施,建成游泳馆、文化艺术中心、实验小学、人力资源市场、宁杭铁路溧水站及站前广场等重点项目;新建7~10个小型公园广场。有序推进旧城改造,完善商业、文化、市政等配套功能设施,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

推进新市镇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新市镇规划、建设、经营、管理水平。重点抓好工业集中区、农业耕作区、商业贸易区、居民住宅区、教育文化卫生区、行政服务区、休闲运动区、生态保护区等功能区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市政道路,建成一批绿化景观,加快商务、商贸、社会事业等设施建设,提升新市镇公共服务水平。2015年,新市镇人口17万人,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重点建设东屏、白马和石湫三个镇。东屏镇建成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商务休闲为主导产业的新市镇,城镇人口3万人,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白马镇建成全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观光旅游基地、溧水县域东部中心,城镇人口3.5万人,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石湫镇建成全国重要的影视文化创意基地、溧水县域西部中心,城镇人口3万人,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洪蓝、晶桥、和凤三个镇城镇人口分别2万人,建成区面积分别4平方公里,明觉重点打造滨湖旅游特色新市镇。2015年,东屏、白马、石湫三个重点镇分别建成约1平方公里的新区,洪蓝、晶桥、和凤三个镇分别建成约0.5平方公里的新区。

推动新社区建设。按照“靠近新市镇、靠近产业集中区、靠近规模耕作区”的建设要求,到2015年,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30个。加大对规划保留新社区的建设力度,引导村庄适度集聚、设施集约配套,提高空间资源综合利用率。建成一批乡村风情浓郁、功能配套完善、生活环境优良的农村新社区。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加快构建公路、铁路、航道综合交通体系。建成宁杭铁路溧水段和禄口机场至溧水轨道交通。建成溧马高速公路、淳芜高速公路溧水段。建成246省道、南京至高淳新干线公路、123省道宁高公路、340省道常溧公路、341省道老明公路等“三纵两横”一级公路主骨架。建成宁杭铁路溧水站至白马农业园公路。建设农村公路250公里。启动秦淮河四级航道改造工程。形成县城有客运总站、镇有车站、村有亭牌的站点布局,建成以城区客运枢纽为中心,以各镇车站为纽带,辐射周边市县,连接城区与镇、镇与镇、镇与村的客运三级网络,基本实现城区、开发区、主要商贸区、大型厂矿区、居民集中区公交全覆盖,行政村和主要自然村、农民集中居住点班车通达率100%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新目标。水利。加快防洪设施建设,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翻建石臼湖10米以下护坡,建设石臼湖堤顶道路28公里,实施3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改建重点排涝泵站13座、农村小泵站71座;加强水源工程建设,改扩建水源塘395座,完成淳东灌区溧水片、方便灌区和湫湖灌区治理工程。电力。完善溧水电网结构,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新建渔歌、群力、柴山、和凤、新城区等变电站及石湫、永阳开关站;实施南门变电站升压工程和明觉、柘塘变电站增容扩建工程。积极推进新能源使用。供水。实施引长江水工程,实现全县范围的区域供水,城乡自来水普及率100%。

第三节 提升城乡管理水平

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成果,不断加大投入、提升管理水平,重点在城市卫生保洁、道路亮化、广告设计、交通管理、公共场所整治、“六小”行业规范、拆违拆破等方面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完成城区主干道两侧房屋立面亮化美化工程,拆除城区所有低品位广告牌,新建与城市建设相匹配的电子显示屏20块,拆违拆破面积5万平方米。

创新城乡管理机制,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和农村社会治安管理,营造居民便捷、安全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坚持管理重心下移和属地管理,充实镇村管理队伍,努力消除管理盲区。以城市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建设城市数字化管理系统,全面提升管理水平。

第七章 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增强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集聚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

引导和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一批新型环保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高效能、可循环技术研发,推广循环生产模式,构筑生态环保产业链。新建50家清洁生产企业、20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建立健全考评体系,推进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工作,培育2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建成年加工利用秸杆1万吨以上的加工点2个,每年建设秸秆沼气池300个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95%以上,创建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全面禁止使用粘土砖,新型墙体材料应用率95%以上。开发粉煤灰综合利用新技术、新产品,粉煤灰综合利用率95%以上。加快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

第二节 加强生态溧水建设

加强生态林、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湿地的保护,恢复和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实施城乡绿化和水系整治,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打造优良人居生态环境。突出抓好沿路、沿河、沿湖、沿山绿色屏障建设,重点建设生态防护林和城市主要出入口生态景观。加强城区街头绿地和小游园建设。累计完成成片造林2.5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1万亩,生态公益林抚育10万亩,建设绿化新村500个;新增城市绿化面积207万平方米。2015年,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2%和44%。确保2012年创建国家生态县。

第三节 强化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保准入制度,切实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力,县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扩大到4万吨,全面完成中山河、南门河等截污管网建设,建设永阳新城污水管网,各镇和县开发区西扩片区全面完成污水管网建设,对重点污水排放企业实施深度处理。2015年,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以上,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70%以上。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大于320天。SO2和COD排放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分别削减5~10%。

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国家生态县创建、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大重点河流和区域综合治理力度,实施“引水入城”工程,实现县域水体循环,全面完成天生桥河、南门河、护城河、中山河、新桥河、柘塘新河、环山河等河道综合整治,疏浚县乡河道,整治村庄河塘。重点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有效控制面源污染。提升城市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能力,确保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垃圾日处理能力达300吨。在全县推行垃圾袋装化和分类收集,确保“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体系正常运转。新改建一批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加大村庄整治力度。2015年,完成无害化农村改厕5万户,生活垃圾达到无害化处理,完成市级以上标准村庄整治200个。

第四节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

建立完善资源开发长效保护机制,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整合利用土地资源。按照功能分区,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推动土地集约化利用、规模化经营。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序,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序推进未利用土地集中成片开发。开展基本农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撂荒地复垦,提高农业用地综合效益。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3.1万亩,完成增减挂钩土地指标2万亩。

节约利用能源。制定科学合理的产品能耗定额,年耗能5000吨以上标准煤的企业全部建成节能型企业,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累计下降20%。推广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95%。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城市节水力度,鼓励再生水、中水回用,限制高耗水行业发展,支持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提高地面蓄水能力。2015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0%。

加强矿产资源生态修复。依法管理矿产资源,严格开发资格认证和许可管理,严禁滥采,杜绝矿产资源流失。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全面完成废弃宕口的整治。

第八章 加快社会建设步伐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一节 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充分就业。支持就业容量大的主导产业更多吸纳就业,做好城镇职工再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促进就业,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稳定就业。建成县人力资源市场,构建功能完善、覆盖全县的劳动力信息网络体系。累计培训各类技能人才4.5万人,新增就业7.5万人,实现再就业1.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5万人次,以创业带动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积极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企业职工工资共决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继续实施农民增收工程,突出抓好低收入农户增收,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2015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分别达98%以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建立被征地人员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促进城乡低保一体化。健全医疗、教育等社会救助制度,提高社会慈善救助水平。提升住房保障水平,累计建设经济适用房730套,廉租房100套,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特别对新就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等人群,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方式建设公共租赁房。对农村危房实行“有一改一”。

第二节 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以一流的教育理念、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硬件设施、一流的教学水平为目标,大力促进教育事业发展。2015年,幼儿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98%以上,小学、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100%,残疾儿童入学率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以上。进一步优化教育布局,城区新建1所小学、1所初中和5所公办幼儿园,扩建第三小学。加大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幼儿园办园体制和管理机制,每个镇(区)办好2所公办幼儿园,并全部创建省优质园。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达到优质高中办学标准,办好特殊教育。职教中心校争创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全县社区教育争创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80%的社区教育中心达市级以上标准。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和新一轮教育技术装备与信息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名特优教师培养力度,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发展卫生事业。2015年,卫生服务体系和县、镇、村卫生网络健全率100%,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100%,住院实际补偿比例60%以上。加强县级医疗中心建设,县人民医院迁入新址并创建基本现代化医院,按照二级甲等要求重新规划建设县中医院,创建省级中医合格县。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易地新建东屏镇和洪蓝镇卫生院,按省级标准全面完成中心卫生院、镇卫生院(分院)和村(社区)卫生室的升级改造和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保障药品供应,确保药品质量安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县公共卫生应急中心。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加强以卫生人才、学科和医德医风为重点的内涵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有效防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饮食用药安全。

繁荣文化广电事业。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成苏南一流的文化艺术中心,镇(区)文化站达“五星级”标准,社区(中心村)都有标准的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点延伸到行政村,“农家书屋”建设延伸到每个自然村。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办好南京·溧水梅花节、广场文化宣传活动和农村社区文化艺术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继续开展三下乡活动。推进群众精品文化工程建设,打造1~2个在全国范围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强化公益性文化单位的服务主体功能、经营性文化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和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引进市场机制重点解决县影剧管理站、锡剧团、录音录像发行站的遗留问题。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文化队伍建设。2015年,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真正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统筹推进其他各项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逐步形成县、镇、村(社区)体育设施分级布局体系。加强体育场馆的运营和管理,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新建县档案馆,并创建成国家二级档案馆。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办好老年大学,实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成以县社会福利院为中心的全县老年服务机构,扩建镇(区)敬老院,县城建设一家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县城社区和80%的农村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2015年,每百名60岁以上老年人拥有养老服务机构床位4张。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立和完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体制机制,加快人口计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利益导向机制,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出生人口结构,争创省人口均衡发展先进县。到2015年,全县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建成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

第三节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加强社会公共管理。全面完成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完善基础服务和管理网络。建立公平规范的利益协调、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人口管理,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平安溧水”建设,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成覆盖全县的公共安全应急体系,加强保安队伍管理。建设公共安全指挥中心,深入推进技防城、技防入户和道路监控“3·20”工程。建设和完善公共消防设施,县城新建消防站2座,晶桥观山工业集中区新建消防站1座;建立以公安消防队伍为依托的县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设安全生产保障中心,强化对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烟花爆竹、液化气等重点行业的安全监管。亿元GDP死亡率累计下降25%。

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建设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为农气象服务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水平。建设森林防火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和防灾减灾科普基地。完善地震灾害管理机制,建设地震应急指挥平台。

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治建设。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特别要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倡导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抵制封建迷信。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镇村、文明家庭、文明社区等创建活动,创建省级文明城市。

深入推进法治溧水建设,加强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法制宣传。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密切人民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

第九章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构建跨越发展新机制

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对外开放,消除阻碍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环境。

第一节 建设服务型政府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一个窗口对外”的审批机制,不断完善以县行政服务中心为载体,上下衔接、内外协调的审批服务体系,加快推广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健全决策机制。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第二节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积极实施核准制和备案制的投资管理办法,落实和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积极鼓励社会多元化投资。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和范围,健全项目决策机制,积极实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完善资金管理,提高项目投资效率。加强投资监管,建立有效的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和社会监督机制。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县镇两级的分税财政管理体制和开发区财政体制,加强县镇财政建设。推进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和深化综合预算、政府采购及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优化支出结构,财政保障重点向改善民生、社会事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等领域倾斜。

推进企业资本经营与上市融资工作。做好上市企业储备工作,对基础较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指导开展股份有限公司改造及规范完善等上市培育工作。制定企业上市的激励政策,扶持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到2015年,全县新增5家上市公司。

第三节 统筹推进其他各项改革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非义务教育领域,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实施好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需求。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和土地股份制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四节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丰富招商方式,拓宽利用外资渠道,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注重提高引资质量,完善投资软环境,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招商力度,围绕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基地型、科技型、龙头型项目。

扩大对外贸易,培育出口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出口比重。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建厂,带动劳务、原料和产品输出。

积极帮助企业 “走出去”。 鼓励引导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以境外工程带动产品出口,进一步促进外经贸联动发展。累计完成对外承包工程总额1200万美元。

第四篇 规划实施

建立新形势下符合溧水实际的保障机制和实施机制,确保“十二五”规划有效实施。

第十章 保障机制

健全经济调节机制。建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与同级财政预算相衔接制度,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运用经济杠杆和行政管理手段,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加大力度破解土地要素制约矛盾,确保重大项目按期落地。制定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组织实施重点工程。重点工程是“十二五”规划重点任务的具体落实。保障规划有效实施,必须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工程建设。围绕“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重点,对单纯依靠市场机制难以解决、需要政府加强调控和指导的重点工程,由政府组织实施。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筛选一批重点项目,县投资主管部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具体建设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一章 实施机制

确立总体规划的主体地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领,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其他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专项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行业或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总体规划目标任务通过年度计划分解落实或分步实施,确保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加强规划的相互衔接。做好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要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为依据,要将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进行具体落实,突出建设性、控制性,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强化规划的组织落实。加强县委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监督、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作用。政府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落实责任,明确进度,及时将进展情况向县政府报告。建立重大项目责任制,对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项目进行分解落实,确保按期实施。进一步完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不仅注重考核发展速度,更注重考核发展方式、发展质量,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

健全规划监督评估机制。健全规划实施报告制度。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县人大报告,并向县政协通报。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建立规划中期评估制度,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找出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形成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导致实际运行与规划目标发生重大偏离时,县政府将适时提出调整方案,提请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