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 Baidu
    map
    索 引 号:    K13651684/2022-105737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体裁分类:    通知
    发布机构:    溧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2-10-27
    生效日期:     废止日期:    
    信息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京市溧水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2-2025年)》的通知
    文  号:    溧政办发〔2022〕47号 关 键 词:    农田建设;街道;灌溉;规划;耕地;基础设施
    内容概览:    
    在线链接地址:    
    文件下载: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京市溧水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2-2025年)》的通知

    各镇(街),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南京市溧水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2-2025)》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1019


    南京市溧水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

    2022-2025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和安全,提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强调要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综合产能,做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2064号)明确了江苏省十四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深入分析本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与发展潜力,在衔接国土空间、农业发展等相关专项规划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统筹布局全区2022-2030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完成了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本规划期为2022年至2025年,展望到2030年。

    第一章  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溧水区隶属江苏省南京市,境内东庐山为百里秦淮之源,东邻溧阳、南界高淳、西南与安徽省当涂县毗邻,西北与江宁交界,东北与句容接壤。地处北纬31°23′~31°48′,东经118°51′~119°14′之间,总面积1067.26k㎡

    溧水区地处宁镇扬丘陵带,境内山丘起伏,地形复杂,总地势东高西低,呈阶梯状,以石臼湖、秦淮河两大水系分水岭为界,北部秦淮河水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南部石臼湖水系地势从东、北两个方向由高向低倾斜,汇交于湖。地处丘陵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显著,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16.6℃,年平均降水量1491.5毫米,年均日照2205.6小时,年均无霜期277天。每年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

    溧水主要农作物有稻米、小麦、油菜、草莓、蓝莓、茶叶、蔬菜等。2020年,溧水区农业产值50.42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全年粮食总产量20.64万吨。其中,稻谷产量15.02万吨,小麦产量4.32万吨;油料总产量0.89万吨;蔬菜总产量42.8万吨;草莓产量超3万吨,蓝莓产量3700吨。近年来,按照构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思想,种植结构得到了较大的调整。

    根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三调),全区耕地总面积35.06万亩,2011-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上图面积21.36万亩,目前已上图耕地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分布如图1所示,各街道已建耕地及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情况详见表1

    12011-2021年溧水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分布图


    12011-2021年各街道高标准农田项目汇总表

    镇(街)

    三调耕地面积(亩)

    高标准农田项目

    上图面积(亩)

    永阳街道

    32759.70

    15429.91

    白马镇

    48162.27

    28085.46

    东屏街道

    40157.52

    30394.65

    开发区

    48264.97

    17295.15

    石湫街道

    51031.65

    25273.75

    洪蓝街道

    36363.13

    17070.56

    晶桥镇

    41765.01

    36224.48

    和凤镇

    52087.72

    43782.28

    350591.97

    213556.23

    二、建设成效和经验

    (一)建设成效

    1.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两区划定实现精准落地,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为优化区域布局和要素组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我区通过各类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改变了农村土地田、地、塘、河交叉,地块零星分散,利用率低的状况,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得到进一步完善,排灌能力大大加强,提高了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项目区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省市补助的基础上,区级设立1500/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目前区级投入资金达2.5亿多元。

    2.改进了农田生态环境。将高标准农田项目与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项目的实施较好的促进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农田林网的实施,提高了林网覆盖率,增强了土壤保水、保肥、通气能力,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农田及沟渠的整治,为美丽乡村的打造增添了田园色彩。项目区还通过良种良法推广、节水灌溉,有效减少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使用,农产品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3.拓展了农民收入渠道。高标准农田项目实施后,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壮大,种植户的直接收入得到提高,而生产条件改善后,土地流转费也随之增长。项目区建成后,各镇街引进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吸收当地农民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项目区机耕桥、生产道路的建设,也为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

    (二)基本经验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用全局的观念、创新的思路来提高规划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推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的建设模式,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益。

    2.集中连片,规模开发。坚持集中投入、连片治理、规模开发的治理模式,治理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在项目安排上,突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农业生产需要安排建设内容,按照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需求安排基础设施配套,解决农业生产主要制约因素,建成了一批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了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培育产业,提升效益。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高效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突出重点产业和区域,培育壮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围绕产业发展和升级,完善产业链,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4.集中投入,综合治理。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各类建设资金,集中投入,通过采取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形成建设合力,提高支农资金的整体效率。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吸引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5.部门协同,规范管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合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改革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项目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使资金和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确保资金规范分配、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

    6.尊重意愿,依靠群众。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为农民谋利益,兼顾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两个目标。以农民要办为前提,安排项目、组织建设,保证农民、新型经营业主等在项目建设中的参与权、受益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三、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灌溉水源充足,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溧水区有两大水系即石臼湖水系和秦淮河水系。全区有中、小型水库79座,总库容1.69亿立方米,是丘陵山区重要的农田灌溉水源。溧水区地处丘陵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显著,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水、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发育。

    2.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成为共识。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越来越面临农业资源短缺的制约,现有资源集约高效利用成为溧水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解决资源约束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区政府、镇街和社会各界的共识,已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全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考核指标。

    3.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国家财政预算安排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大幅度增长。在国家财政资金引导下,省市区政府、农业经营主体、农民等不同主体积极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配套投资,形成了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的多元投入机制。

    4.高标准农田建设积累的成功经验。十二五以来,通过十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科学规划、优化布局,集中投入、规模开发,建管并重、深化改革,产业发展、提升效益,部门配合、规范管理等成功做法和经验,为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5.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的项目与资金管理制度。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分别出台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范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项目申报实行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公示制;项目实施全面推行公开竞争招标,强化工程监理;严格按规定强化资金管理,确保资金规范使用;项目和资金监督全面推行审计制。推进项目管理三权分离改革,对项目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环节管理权的适度有机分离,构建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到位的科学管理体系。

    (二)制约因素

    1.难度不断增加。项目区为丘陵地区,冲、岗、塝田田块大小不一、高低不平,平整土方工程量较大,资金投入明显增大,在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不确定的情况下,镇村申报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2.投资标准偏低。以前配套的部分泵站和沟渠,由于标准低,老化失修,存在渗漏现象,水资源利用率出现降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弱,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要求有差距。由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物料、人工等成本上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本不断上升。尽管国家逐步提高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资标准,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际需要仍有差距。

    3.建后管护不够。农田建设重建设、轻管护现象一定程度存在,高标准农田信息管理系统还不健全,建后管护责任和措施还没到位,管护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管护资金还没有完全落实。

    4.后备资源不足。第三次国土调查溧水区现状耕地面积合计35.06万亩,与二调耕地面积62.60万亩相比,净减少27.54万亩。且未建高标准耕地部分,分布零散,与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连片不少于500要求空间越来越小,新建高标准农田难度加大。

    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

    (一)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的必然要求。尽管近几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农田基础设施仍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短板,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要实现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目标,迫切需要提高农田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建设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前提。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以现代科技、现代物质装备为支撑,推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不同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变现有散耕散种现状,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机播、机耕、机收作业,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的应用水平。

    (三)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选择。传统的农业种植方式使农业生产能力低下,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可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农业发展要有新突破,必须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厚物质基础。

    (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建设高标准农田,一方面可为农业生产的省工、省水、省肥、增产创造基础条件,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有利于建设高水平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可有效拉动机械、建材、建筑和运输等行业发展,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国家、省关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要求。深入分析本地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与发展潜力,做好与相关专项规划以及两区划定建设、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等工作的衔接,统筹兼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着力加大资金投入,规范建设标准,明确建设重点,创新项目管理,提升质量效益,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显著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灾减灾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本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分为石臼湖圩区、秦淮河流域两大片,项目坚持规划先行,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生态环境的理念融入规划,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的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科学布局项目重点区域,明确重点工程、实施步骤。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优化全区高标准农田总体布局。

    (二)连片开发,综合治理。统筹兼顾自然条件、农田分布和农产品基地建设需要,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农田连片规模,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连片开发、整体推进。统筹运用水利、农业、林业和科技等措施,实行同步投入、综合治理,形成合力,提高整体建设水平。

    (三)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充分发挥政府在项目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自觉参与,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的建设主体、受益主体、管护主体。在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加强支农涉农资金统筹的同时,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积极性,形成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四)生态优先,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挥农田在生产、生态、景观方面的综合功能,实现农业集约化生产与生态化建设的有机协调。项目建设注重生态设计、生态材料应用、生态工艺使用,切实维护和改善农田、产业和丘陵山区生态环境。

    (五)建管并重,精品示范。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保证项目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确保资金分配规范、运转安全、有效使用。健全管护机制,强化检查督导、监测评价,确保高标准农田持久达标、发挥效用。注重围绕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耕地质量提升、地块整治、农田数字化应用、美丽乡村相匹配田园景观等方面,开展试点示范,着力建设、改造一批功能完善、质量优良、效益良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精品示范工程。

    (六)效益优先、务求实效。效益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提,发挥资源优势,追求规模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本地区将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土地流转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先流转后整治,业主全程参与,及时采用先进耕作模式,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不搞形象工程。

    三、目标任务

    十四五期间(2022-2025),溧水区将围绕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集中力量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全区拟累计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81万亩。同时推动高效节水灌溉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粮食安全基础进一步巩固。

    ——突出吨粮田围绕耕地亩均粮食产能达1000公斤目标,加强灌排建筑物配套,做到灌排自如。大力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加大管道灌溉投入,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实现节水高效。

    ——突出宜机田围绕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7%以上要求,综合考虑全程机械化、水肥一体化、植保无人机等机械装备的应用需求。加强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通过田、路、桥、渠、站、防渗渠等建筑物的合理布置与配套及田间道路铺设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满足机械化作业发展需要,为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做到高产稳产。

    ——突出生态田探索农田沟渠生态化改造、排水沟渠生态拦截等措施,提升农田智能化水平,着力打造一批生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农田。

    第三章  建设内容

    一、建设标准

    高标准农田是指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灌排设施配套、耕地质量优良、田间道路畅通、农田生态良好、生产方式先进的农业生产田块,各项配套设施建设要服务服从于达到亩产1000公斤粮食产能目标。

    (一)灌排设施配套

    圩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以上,丘陵地区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0%以上。日降雨150-200毫米雨后1天排出积水。控制农田地下水埋深0.8米以下。

    中沟以上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达到100%,田间灌排工程配套和完好率在90%以上,运行良好、管理到位。

    (二)耕地质量优良

    土壤肥沃,无盐碱、酸化、沙化等明显障碍,耕层厚度大于20厘米,沙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18克以上、非沙土区20克以上。田面相对平整,水田允许偏差3厘米以内。土壤环境质量符合优先保护类耕地划定要求。

    (三)田间道路畅通

    田间道路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进田作业和农产品运输需要,通达度丘陵区不低于90%。机耕路的路面净宽不少于3米,高出田面0.3-0.5米,主要路段硬质化;生产道净宽不少于2米,高出田面0.2-0.4米。

    (四)农田生态良好

    灌溉水质达标,注重沟渠生态建设和水土保持。因地制宜推进农田灌溉尾水净化。科学建设农田林网,选择适宜树种,基本达到三级以上农田林网建设标准。

    (五)生产方式先进

    农田灌溉节水高效,精准施肥、施药,推广应用绿色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以上,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

    二、建设内容

    新增建设和改造提质高标准农田要实事求是,执行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江苏省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21号)等标准,统筹抓好农田配套设施建设和地力提升,确保工程质量与耕地质量。

    (一)田块整治

    根据丘陵地区特点,对适宜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土地开展整治,保持耕作层地力,改善作业条件。通过平田整地、土壤改良,秸秆综合利用,确保耕层厚度大于20cm,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每公斤达到20克以上。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采取小田并大田、异型田改造等工程措施调整田块,使耕作田块相对集中。通过整治达到田面相对平整,水田偏差在3厘米以内、旱地5厘米以内;通过机械深耕深松等措施改善农田耕作层。

    (二)基础设施建设

    1.农田水利工程

    完善桥梁、涵闸等配套设施建设,着重加强灌溉泵站、低压管道、衬砌渠道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中沟及以下水利配套建筑物,全面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排涝设计标准和灌溉水利用系数,开展生态沟渠建设等试点工程。

    灌溉系统:通过平田整地,将零散的小塘坝进行归并,形成当家塘,在冲沟上设置滚水坝,以提高地表径流拦蓄利用量,形成丘陵山区长藤结瓜式灌溉水高效利用系统;扩大输水补水能力,提高灌溉水保证率。在充分利用库、塘(坝)进行自流灌溉的同时,加强灌溉泵站新建与改造,尽量减少多级提水灌溉。优先对高填方渠道进行混凝土防渗改造,并注重采用管道代替高填方渠道输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推广应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高效经济作物推广喷微灌工程技术。

    排水系统:撇洪沟按照2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中心沟按照农田排涝标准设计。除极少数低洼冲田外,绝大部分自流排水,一般不需要建设排涝泵站。排水系统要加强消能防冲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注重跌水、陡坡、谷坊、淤地坝、沟道防护等工程配套完善,以防止冲刷,涵养水土。撇洪沟按照地区汇水面积和坡度,参照洪峰排水模数进行排水工程校核与设计。

    2. 田间道路工程

    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优化机耕路、生产路布局,合理确定路网密度,整修和新建机耕路、生产路,配套建设农机下田(地)坡道、桥涵等附属设施,改善农机作业通行条件。推行主干道路硬质化,路面净宽不少于3m,其余道路以砂石路为主,休闲观光项目区部分道路可铺设砖、石路面。主干道路与乡村公路相连接,确保项目区道路畅通。规划实施后,田间道路通达度达到90%以上,满足农机作业、农业物资运输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要求。

    3. 高效节水灌溉

    结合丘陵地区的特殊地形地貌和水资源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支持项目区加强灌溉技术与农机、农艺、农技等有机融合,推广低压管道灌溉、浅水勤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节肥灌溉模式。

    (三)耕地质量提升

    根据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耕地质量状况,针对性开展土壤培肥和改良,采用农艺、生物等各类措施,加快耕地地力提升。开展土壤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有机质含量、土壤酸化等状况监测,适时开展缺什么补什么、酸化治理以及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养分平衡。通过项目实施,逐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农田土壤肥力水平,提高耕地地力等级。

    (四)农田生态建设

    1.面源污染生态治理工程

    因地制宜建设生态沟渠-堰塘湿地系统,控制农田面源污染,力争达到退水不直排、肥水不下河、养分再利用

    生态沟渠应与区域农田排水系统相结合,综合考虑排水通畅、污染拦截、景观生态和安全等因素。生态沟渠应在农田排水主干沟上建设,并由主干排水沟、生态拦截辅助设施、植物等部分组成。

    堰塘湿地建设应充分利用农田附近现有的坑塘,因地制宜建设各类湿地系统,处理农田退水。堰塘湿地采用自然或生态材料和技术,湿地植物优先选择乡土物种,通过湿地植物的配置和水质水量的控制,从而起到调控水量、净化水体、提供灌溉水源的作用。

    2.农田林网

    根据防护需要,选择符合当地实际的林木。项目区主要道路、沟、渠两侧设置农田防护林网,利用山区荒地加强公益林、生态林建设,增强生态涵养。道路两侧以景观树为主,生态林要选择耐旱、遮荫面积大的品种,达到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的要求。农田林网建设坚持耕地节约与保护基本原则,严格耕地用途管控,发展乔灌草结合、多功能、高效益的高标准农田林网。

    (五)改造提升

    在改造提升项目区重点支持农田平整和基础设施配套,耕地质量提升和生态环境改造,宜机化、智能化和数字化集成等内容建设,同时支持优质稻米、蔬菜等主导产业链式发展,助推形成粮食、蔬菜产、购、储、销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重点支持和凤镇、晶桥镇等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在农田基础设施与生态化建设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发展土壤墒情监测、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病虫害监测、灾情苗情监测、气象环境监测等功能,用数字化手段推进高标准农田的绿色、安全、优质的管护。推动农田建设、生产、管护相融合,实行农田灌溉排水等田间智能作业,提升生产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打造集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面源污染防治、田园生态景观改善、精准高效、数字赋能为一体的高标准生态农田。

    第四章  区域分布

    一、分区建设重点

    结合农业农村现代建设达标要求,初步核算,十四五期间全区规划新建项目3.7万亩,十五五期间,规划新建项目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项目1.0万亩。

    十四五2022-2025)期间,全区拟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3.17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64万亩。主要分布在秦淮河沿线,石臼湖周边的柘塘、石湫、洪蓝、和凤、晶桥等镇街。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开发效益、工作力度、开发基础等因素,拟重点选择晶桥镇、和凤镇作为高标准农田整村整镇推进试点镇。全区各镇街新建项目和改造提升项目规划面积见表2

    表2:各镇街“十四五”(2022-2025)拟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面积(万亩)

    序号

    镇街

    新建

    改造提升

    总建设面积

    1

    柘塘街道

    0.65

    0.2

    0.85

    2

    永阳街道

    0.4

    /

    0.4

    3

    白马镇

    0.4

    0.3

    0.7

    4

    东屏街道

    0.1

    0.2

    0.3

    5

    洪蓝街道

    0.65

    /

    0.65

    6

    石湫街道

    0.67

    0.3

    1.07

    7

    和凤镇

    0.3

    0.74

    1.04

    8

    晶桥镇

    /

    0.9

    0.9

    合计

    3.17

    2.64

    5.81

    二、任务安排

    根据我区耕地利用现状及增产潜力,统筹考虑全区现有耕地数量、高标准农田比重和粮食产量等因素,按照先易后难、突出重点、相对平衡、注重实效的原则,确定各镇街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十四五2022-2025)全区拟建设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81万亩,实施期间可结合上级最新部署以及规资部门地类调查等工作作出调整,各街道拟建计划任务安排见表3

    其中:

    1.2022年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0.17万亩,其中:和凤镇0.1万亩,石湫镇0.07万亩;改造提升0.40万亩,其中:和凤镇0.20万亩,晶桥镇0.20万亩。

    2.2023年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0.24万亩,其中:白马镇0.10万亩,洪蓝街道0.05万亩,和凤镇0.09万亩;改造提升0.64万亩,其中:和凤镇0.24万亩,晶桥镇0.40万亩。

    3.2024年规划新建高标准农田1.30万亩,其中:柘塘街道0.3万亩,永阳街道0.2万亩,白马镇0.2万亩,洪蓝街道0.3万亩,石湫街道0.3万亩;改造提升0.8万亩,其中:白马镇0.3万亩,东屏街道0.2万亩、晶桥镇0.3万亩。

    4.2025年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1.46万亩,其中:柘塘街道0.35万亩,永阳街道0.2万亩,白马镇0.1万亩,东屏街道0.1万亩,洪蓝街道0.3万亩,石湫街道0.3万亩,和凤镇0.11万亩;改造提升0.8万亩,其中:柘塘街道0.2万亩,石湫街道0.3万亩、和凤镇0.3万亩。

    3:开发区、各镇街十四五2022-2025)拟新建和改造提升

    高标准农田计划任务安排(万亩)

    镇街

    十四五时期

    2022

    2023

    2024

    2025

    小计

    在建

    改造

    提升

    新建

    改造

    提升

    新建

    改造

    提升

    新建

    改造

    提升

    新建

    改造

    提升

    柘塘街道





    0.3


    0.35

    0.2

    0.65

    0.2

    永阳街道





    0.2


    0.2


    0.4


    白马镇



    0.1


    0.2

    0.3

    0.1


    0.4

    0.3

    东屏街道






    0.2

    0.1


    0.1

    0.2

    洪蓝街道



    0.05


    0.3


    0.3


    0.65


    石湫街道

    0.07




    0.3


    0.3

    0.3

    0.67

    0.3

    和凤镇

    0.1

    0.2

    0.09

    0.24



    0.11

    0.3

    0.3

    0.74

    晶桥镇


    0.2


    0.4


    0.3




    0.9

    合计

    0.17

    0.4

    0.24

    0.64

    1.3

    0.8

    1.46

    0.8

    3.17

    2.64


    第五章  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

    2022-2025年我区拟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81万亩。根据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调整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及省与市县分担比例的通知》(苏农财〔202175号),规定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投资标准为每亩3000元,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投资标准为每亩3000元,初步估算十四五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1.75亿元

    二、资金筹措

    根据苏政办发〔202121号文件精神,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我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各相关专业规划,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各方面的项目资金,建立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一是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二是整合各类支农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等项目资金,按照统筹规划、渠道不乱、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运用;三是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总量持续增加,比例逐步提高的政策要求,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确保资金及时落实到位,保证项目建设需要。

    在政府专项资金投入的基础上,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方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对项目区农民的宣传发动,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推行项目立项公示制,充分协商,确定筹资投劳方案,调动项目区农民为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的积极性。

    第六章  效益分析

    一、社会效益

    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解决项目区农田基础条件差、地力水平不高的问题,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提高土、肥、水资源利用率,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物质基础。二是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提供良好条件,推动土地向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集中,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三是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装备的示范推广创造条件,促进良种、良法、良田、良制的有效结合,提高项目区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四是通过节本增收和增加项目区农民投工投劳的机会,增加农民收入。五是促进优质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农产品。

    二、经济效益

    本规划实施后,十四五2022-2025)期间全区预计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81万亩(其中,新建项目3.17万亩,改造提升项目2.64万亩),将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经济收入。项目建成后,预计亩均粮食(水稻、小麦)增产50公斤以上,两季亩均作业成本降低200元,加上优质、节水、节肥、节药及务工等其他效益,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500元左右。部分项目实施后能新增有效耕地及通过集中流转增加地方收益,为村集体增加经营性收入。

    三、生态效益

    通过实施本规划,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业发展面临的耕地、水资源紧张的矛盾,有利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农业的发展。

    通过实施合理耕作、平衡施肥、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农业技术措施,土壤有机质含量将进一步增加,土壤理化性状将得到改善,保水、保肥、通气能力将明显增强。

    通过对渠道进行衬砌,可有效解决渠道淤积、坍塌的问题,不仅减少了输水渗漏损失,且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破坏;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减少了农田的灌溉用水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形成,有利于改善项目区水生态环境。

    通过对林网的建设,不仅起到农田防护,还能美化乡村环境,为振兴乡村构建农村强、农村美、生活富裕的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第七章  环境影响分析

    一、对区域水资源平衡的影响分析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通过新建小型塘坝、水坡(拦河坝)等可集蓄、利用雨水、地表径流水,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衬砌渠道、配套田间水利工程、新建与改造机电排灌站、推广喷滴灌等措施,可加快流速、减少渗漏、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通过营造农田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可涵养水分,减少蒸发蒸腾;通过修建农田排水沟渠等措施,可排除过高地下水,保障农田灌溉水质达标。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不会破坏规划区域原有的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而且还将起到积极的优化作用。

    二、对防治水土流失的影响分析

    本规划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大部分工程为布设灌排系统、开展面源污染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农田防护林网和整修农田道路等。单个工程规模小,分布面广,施工周期短,且多数选择在雨水偏少的秋冬季节,在建设期内不会造成大的水土流失,对当地环境影响轻微。只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施工过程管理,尽量减少尘土飞扬,及时回填料土、清理工作场面,加强裸露地面的绿化和管护,可以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要求。项目建成后,随着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配套技术的应用、农田林网的完善等,可有效拦截泥沙、保水保肥,有效减轻土壤侵蚀强度,对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三、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农田小气候,可减轻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同时通过推广应用科学施肥、秸秆还田、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可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效率。

    此外,高标准农田面源污染生态治理工程的建设,将大大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强化监测手段,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加快实施化肥农药减施替代工程,推广精准化施肥施药等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技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综上所述,规划项目本身可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周围环境基本上没有不良影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本规划的实施是可行的。

    第八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完成,成立以溧水区分管领导为组长,区农业农村局、财政局、水务局、发改委、科技局、规划资源分局等相关部门和项目区所在镇街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设计和政策的制定、资金的安排与落实、各有关部门的协调等项目建设组织领导工作。

    各项目镇街将项目建设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的重点工作,以镇街为单位,成立由主要领导任指挥,分管领导任副指挥的项目领导小组。小组领导负责该项目开发的日常管理工作,并具体抓组织落实、工程实施、资金管理等一切具体事务,以镇街水务站、财政所、经管站、农业服务中心及行政村负责人为成员,负责测量、放样、宣传发动、制定完善项目建设各项制度,分组实施,分工负责,同时聘请市、区有关专家作技术指导,提高种植、管理能力,使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有序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在债务限额内发行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

    同时,将各级财政专项资金,如:轮作休耕、稻油轮作、农业机械化、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专项资金有针对性集中投入到高标田提升改造项目中,加强对农田进行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提升、农业农机装备配套等方面,有效提高农田的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

    三、严格项目管理

    项目实施前,对拟立项的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设计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组织设计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项目镇村干部、村民代表等一起对建设区域进行现场踏勘,对建设区地形地貌、设施布局和现有工程状况进行全面深入调查,充分听取基层干群和土地流转业主的需求。

    项目实施过程中,工程施工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采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合理选择施工队伍,严格执行工程施工监理制,树立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格执行项目资金报账制度,工程经费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格执行巡查制度,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到工地检查、监督,对出现的问题立即提出整改措施。

    项目完工后,由区农业农村、财政部门共同委托审计单位,开展工程量核查、结算审核和财务审计工作。

    四、注重机制创新

    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模式,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切实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实行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的建设模式。高标准农田项目须流转给具体的经营主体后方可开工建设,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先土地平整后灌溉、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有效提升工程整体质量。

    2.经营主体参与项目实施全过程。以镇街为项目实施主体,支持项目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全程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建设规划设计、工程质量监督、项目验收以及后期管护等相关环节,充分发挥属地及经营主体主导作用,同时积极与上级部门协调沟通,探索实施先建后补模式。

    3.按照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由资产所有人跟经营主体签订管护协议,落实管护责任,履行管护义务。项目所在镇街做好工程管护督查工作。由镇街根据高标准农田管护情况,择优给予经营主体一定奖补。

    高标准农田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根据我区实际情况,抓住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环节,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重点支持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在高标准农田规划区的推广与应用,努力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打造成农业科技推广的先导区和集成区。

    五、加强建后管护

    按照建管结合、建管并重的要求,健全管护制度,创新管护模式,落实农田管护责任制。

    探索工程管护田长制,由村集体经济负责人担任田长,负责主要组织协调、信息收集、检查督促、效果评价等工作。田长制管理体系可分为四级,各级之间加强组织协调,分工到位,共同推进农田管理保护工作。

    区政府对农田管护负总责,将管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由区财政局负责管护资金预算的安排和落实;区农业农村部门、规资部门、水务部门为农田管护的业务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农田管护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和检查考核工作。镇街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具体负责落实本辖区内农田管护主体,督促各下级单位建立管护组织,确保管护职责的正确执行,整理、汇总、上报下级农田管护情况。

    根据农田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有关制度规定,建立健全管护制度,明确标准,夯实管护基础,强化监督评价。安排管护人员或购买第三方服务,落实高标准农田管护主体和责任,将建后管护责任落实到街道,加强对项目工程管护工作的督查、指导和监测评价,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探索管护模式,确保工程长久发挥效益。


    相关解读:关于对《南京市溧水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2-2025年)》政策解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