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 Baidu
    map
    索 引 号:    K13651684/2022-01425 主题分类:    农业、林业、水利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体裁分类:    通知
    发布机构:    溧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2-01-06
    生效日期:    2021-12-29 废止日期:    
    信息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京市溧水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  号:    溧政办发〔2021〕84号 关 键 词:    家庭农场;农业农村;乡村;农产品;农村;培育
    内容概览:    
    在线链接地址:    
    文件下载: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京市溧水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镇(街),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南京市溧水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9日


    南京市溧水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率先基本建成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十三五”期间,全区农业农村绿色化、智能化、精品化发展路径渐显成熟,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打下了扎实基础。科学编制溧水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进一步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强化农业产业体系,对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十三五”工作回顾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两区”划定实现精准落地,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为优化区域布局和要素组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夯实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全区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28万亩、小麦8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油菜6.5万亩。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省市补助的基础上,区级设立1500元/亩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平整、格田成方、坟墓等建筑物迁移和误季补贴等,对通过考核的再给予700元/亩的奖励,截至2020年,全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52.03万亩,实现了全区永久性基本农田高标准建设全覆盖。不断加强农业园区建设,以农业重大项目为抓手,推进农业生产要素和优势产业向园区集聚,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1个、省级农业产业示范园1个和市级农业园区6个,实现了一镇一园区全覆盖,园区产业发展水平位于全市前列。已逐步形成国家级和省级园区为龙头、市级园区为骨干、企业园区为基础的农业园区发展格局,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提供了集聚载体。

    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壮大。“五莓”特色产业发展迅猛,通过连续两年举办国际草莓品牌大会,溧水草莓成为溧水金字招牌,全区草莓种植面积近2万亩,金色庄园成为全国最大的规模化草莓种植企业。特色产业实现错位发展,东屏街道长乐社区(草莓、雪桃)、石头寨村(蓝莓、黑莓)、水晶村“晶湖螃蟹”、傅家边村(傅家边林果)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蔬菜产业稳定发展,全区蔬菜累计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其中有机蔬菜面积0.6万亩,高效设施蔬菜面积3万亩。蔬菜总产量45万吨左右,总产值达25亿元。粮油生产稳中有增,以优质稻米产业示范区建设为目标,发挥“南粳46”原种基地优势,稳步推进粮油结构调整,优质稻米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水稻种植面积稳定26万亩左右,其中优良食味稻米面积达5万亩。成功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

    养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大力推进绿色健康畜牧养殖,坚持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结构优化、污染治理为重点,全力发展高效、生态养殖,以保供给为主要目标,全力恢复生猪生产,万头牧原生猪养殖项目已建成投运。水产养殖初步形成标准化、基地化,积极推广应用池塘循环水工业化养殖、稻田综合种养等养殖模式,蟹虾套养等养殖技术,实施百亩以上连片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成功创建富财圩河蟹养殖基地和团结圩加州鲈鱼养殖基地、陈家圩万亩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和胜利圩青虾养殖基地等特色水产养殖基地。严格落实石臼湖禁捕退捕工作,全面完成2.8万亩石臼湖围网养殖拆迁、人居渔船清理工作,大水面网围养殖全部退出,目前337条渔船船舶全部完成回收,完成402艘无证船舶拆解。

    农业品牌建设加快推进。产品品质价值不断提升,按照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全覆盖的要求,实现全域绿色,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85%,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初步构建特色农产品品牌体系,以品牌化为抓手,以质量监管为手段,以融合化为方向,大力实施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战略,形成了全省首个区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无想田园”。目前全区拥有湫湖大米中国驰名商标1个,富财圩螃蟹和白马黑莓地理标志2个,溧水草莓已通过地理标志省级初评。追溯管理卓有成效,率先在全市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已有257家企业纳入追溯体系,使用二维追溯码39万余张,基本实现了农产品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跟踪、质量可追溯全程监管。

    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壮大,现有区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7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占比全市第一。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整区推进行动,全区注册的各类农民合作社累计数108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参与率超过80%,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1家,省级示范社28家,市级示范社9家。创成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地区推进试点单位。高质量发展家庭农场,严格规范家庭农场登记管理办法,清理一批不合格的家庭农场,全区共有家庭农场372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32家、市级家庭农场21家,4家获南京美丽家庭农场。

    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显著,围绕五莓、粮食、食用菌、茶叶和水产品等主导产业,以白马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为主要载体,做强做优二产,形成了以中亮、龙力佳、黄教授、金万辰、沙塘庵、果果等为代表的精深加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节庆品牌效应凸显,以点串线、以线构面,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种经济成分进入创意休闲农业,通过举办草莓节、玫瑰节、杨梅节、蓝莓节、农民丰收节等一系列农业节庆活动,重点培育打造梦华苑、秦淮梅园、玫瑰园、郭兴庄园等一批景点,进一步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农业电商市场规模稳步提升,通过淘宝、天猫、京东、苏宁等第三方平台或自建电子商务垂直平台开展网上销售业务,促进农产品与市场无缝对接,截至2020年底,全区网上营销主体数341个,开展网上销售网店数425个,网上营销销售总额预计达6亿元。

    科技引领支撑明显增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引进、示范与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全区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9%。持续组织实施稻油、果菜、畜牧、水产等四个产业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每年选聘农业技术指导员200名左右、科技示范户超2000户,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有效提升,完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围绕全区粮食生产机械化种植、高效植保和粮食产地烘干3个薄弱环节,加快推广普及水稻机插秧、精量播种、高效精准植保、粮食产地烘干等农机化技术与装备,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步伐,积极争创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2020年底全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达90%。

    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全区94个村居已完成了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试点任务,完成率达100%,共量化经营性资产88287.01万元,集体成员数354821人,傅家边社区完成涧东组级股份合作社改革。首创的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531”(即“五核对、三公示、一签字”)得到省市部门的充分肯定。开展农村土地确权流转,全区完成土地确权颁证78515户,完成率99.5%。承包土地流转302397.87亩,流转率74%。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通过组织村集体土地资源入股,聘请本村村民进行生产管理,再进行分红,探索农业生产新模式,推动适当规模经营,培育形成了东屏街道和平村、晶桥镇芝山村合作经济组织,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选优配强村社党组织带头人,推动村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由25.6%逐步提高到51.3%。创新区级“统招统训”,储备“35周岁以下、大专学历以上”村社后备干部302人。联合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开设大专学历教育课程,全区46名在职村社“两委”人员成为首批大专班学员,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施行城乡一体化村社干部“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建立完善与工作年限、工作岗位、工作能力相挂钩,逐年增长、动态调整的在职城乡村社干部薪酬制度。村党组织书记总收入平均为12.9万元/年,村干部总收入平均为11.2万元/年。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全区38个市级经济薄弱(欠发达)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4222户、8951人,已全部实现脱贫摘帽,未发现返贫现象。注重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对经济薄弱(欠发达)村重点选派得力干部担任村(社区)书记和第一书记,“十三五”期间市级分3批选派第一书记共36人,区级选派第一书记共9人。突出产业扶贫,重点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通过扶持购岗、鼓励创业、帮助入股等方面,提升其长效增收致富能力。以“五莓”、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带动、帮扶低收入农户增收,石头寨村利用红色资源和蓝莓、黑莓基地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红色旅游和党性教育基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和休闲农业,开办农家乐、民宿,安排保安、保洁、保绿等岗位,带动村民增收。探索防贫机制,出台《溧水区农村精准防贫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溧扶组〔2020〕1号),实施“防贫保”,分类设置防贫标准,对因病、因学、因灾三大致贫返贫对象,建立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保稳的精准防贫机制。提升村级“造血”机能。增加租金稳定收益,统筹使用“十三五”期间市区两级补助资金1.212亿元,为经济薄弱村(欠发达村)购置稳定性物业4515.44m2。落实每村(社区)30万元为民服务专项资金。

    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持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五美”要求,坚持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拓片成面,做到点有特色、线有美景、片有精品。全区共创建成259个美丽乡村,其中省级示范村7个,市级示范村75个、特色村12个、宜居村165个,实现规划布点村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19年,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市考评中排名第一,被评为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激励县(市、区)。积极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白马镇李巷村、晶桥镇水晶村2个试点村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晶桥镇石山下村、洪蓝街道涧东村、洪蓝街道上庄村、洪蓝街道山凹村、石湫街道李在凤村等5个村全部完成面上创建任务,7个村均被命名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难得机遇。主要是:国家政策驱动力增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农村聚集,“新基建”改善农村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技术驱动力增强,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优化。江苏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驱动力增强。江苏省提出到2022年,苏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战略目标,江苏省农业农村经济基础较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势显著,随着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日益壮大,农业产业优结构、新路径、高效益、高质量、精装备、强标准的发展诉求持续增强。南京市农业农村消费结构和需求升级加快。新冠肺炎疫情以来,我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以南京市为中心的都市农业产业发展需求日益增加,休闲观光、健康养生消费渐成趋势,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

    同时,溧水区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一些挑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农业发展空间持续萎缩。集中连片优质耕地资源有限。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工业产业集聚区的不断设立,导致优质耕地大量占用、近郊生产基地逐年锐减。耕地质量下降趋势难以遏制,农业生产过程中为追求农业高产使用大量化肥、农药、农膜,虽其减量化工作不断推进,但仍需要一定过程;环境整治力度逐年加大,许多养殖基地和场舍的拆除、禁限养范围的扩大,使得农业特别是养殖业的发展空间不断萎缩;农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管护不力,集约化、机械化和设施化水平仍偏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等己对全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深远影响。农业基础竞争乏力,农业比较效益总体下降。随着土地流转加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用人成本和租地成本双攀升,单位生产成本较发达国家高出很多。溧水处在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农业更是受到农产品价格约束和生产成本抬升的双重压力影响,部分农产品结构性供求失衡,粮食生产实现增产的难度加大。市场环境与生产要素的制约效应显得尤为突出,特别在市场波动、劳动力短缺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农产品竞争力趋弱,市场风险加剧,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农业增产不增收、农产品提价不增收等现象已经成为制约溧水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高,产业“空心化”渐显。基础研究薄弱,原创性科技成果少,还有很多短板和薄弱环节亟待突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产学研推用结合不够紧密,研发和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科技信用体系与权益保护机制作用发挥不够,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业大而不强、结构不优、品牌优势不突出,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低,农业价值链发掘不足,产业融合度低,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受经济下行、成本上升、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部分乡村产业发展面临困难增多。新动能呈现点状发展,新业态实践矛盾突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大量涌现,但仍未全面铺开,只是小部分主体的尝试,诸如电商等新业态广受追捧,但发展的速度并不及预期,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仍有待探索实践。休闲农业是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要途径,也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农业领域的实践,成为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旅居的重要方式和乡村产业振兴的新亮点。然而休闲农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发展用地难、资金短缺,影响生态环境责任大以及经营同质化等问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足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新动能接续远未完成。


    第二章 总体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设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支撑,以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经营体制创新和支持服务体系创新,加快构建特色鲜明、资源节约、规模适度、效益显著、功能多元的都市现代农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加快“强富美高”新溧水建设。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持续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加快构建农业经营方式、农村产权制度、科技创新等现代要素支撑体系,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活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

    ——持续优化结构促进协调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立足资源禀赋、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加快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生态优先谋求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拓展农业生态休闲功能,以绿色扩展农业增值新空间。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推动城乡统筹融合共享发展。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镇化相衔接,与乡村建设协调推进,着力强化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镇村布局,有序引导农村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积极推动农民创业就业,发展壮大镇村经济,引导农民更好参与农业现代化建设,让农民更多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农产品综合产能稳步提升,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乡村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产业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产品综合产能稳步提升,粮食综合产量达到21万吨。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90亿元;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达到57.13万亩,特色水产养殖比重达到90%,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到100%,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95%。

    ——乡村建设基本实现现代化。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0个;新增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15个。林木覆盖率稳定在35%左右;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卫生户厕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全覆盖,绿色生态健康宜居乡村体系基本建成。

    ——农民生活基本实现现代化。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乡风文明持续改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比率达到90%以上,全区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50万元以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作用明显,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产业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深度挖掘溧水农业农村文化特色功能和生态价值,以康养、红色教育、特色农业、创意农业、智慧农业、艺术休闲、禅修等为主题的多组团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数50家;省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数60家,产值超亿元的特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农业服务业有较大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基本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溧水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2025年目标值

    农业产业

    高标准农田总量(万亩)

    57.13

    优质粮油播种面积(万亩)

    45

    高效经济林果面积(万亩)

    20

    特色水产养殖比重(%)

    90

    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

    100

    耕整地环节机械化率(%)

    100

    收获环节机械化率(%)

    99

    乡村建设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个)

    200

    新增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点(个)

    15

    林木覆盖率(%)

    35

    村庄绿化(个)

    30

    农民生活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比率(%)

    90

    全区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万元)

    150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万元)

    4

    产业融合

    农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数(家)

    55

    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数(家)

    50

    省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数(家)

    60

    产值超亿元的特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个)

    10


    第三章 筑牢农业发展基础,推动农业现代化新发展

    第一节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一、全面提高优质农产品供给

    提升粮食保障。稳定粮食生产。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划定工作,开展稻麦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建设,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5万亩。大力实施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优质粮食工程,加大新农艺、新服务模式推广力度,建设和凤优质稻米特色产业园,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稻田综合种养等高效模式,完成沙塘庵粮食产业园项目建设,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制定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具体措施。完善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围绕石臼湖圩区、秦淮河流域两大片区,加快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建设,确保连片区域耕地质量不低于高标准农田要求,全面消除抛荒地。到2025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7.1万亩。扎实推进优粮优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强化储备粮管理,增强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推进科技储粮、绿色储粮,提升粮库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整合1万吨以下库点,升级2万吨以上库点,全区粮食库点控制在5个以内,总仓容突破20万吨。在秦淮河航道沿线选址建设粮食专用码头,配建一个3万吨级中转库,打通苏北主产区和苏南主销区水路通道。

    培育重点优势特色产业。继续强化“5+2”健康农业产业发展体系。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品牌”的发展思路,突出草莓、蓝莓、优质稻米、蔬菜、茶叶五个主导产业,推进畜牧、水产两个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因地制宜打造各镇(街道)特色主导产业,支持洪蓝、东屏发展草莓产业,支持白马发展蓝、黑莓产业,支持和凤发展优质稻米、蔬菜产业,支持晶桥发展畜牧、水产产业。高标准建设经济林果和“菜篮子”工程。围绕乌飞塘菜篮子基地、傅家边精品草莓基地、长乐金色庄园草莓、金万辰食用菌、和凤严景万茶场、明觉花师傅玫瑰园、普仁有机蓝莓等基地建设,推动特色产业种植绿色化、加工高值化、链条生态化、营销网络化、市场国际化。到2025年,优质粮油播种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产值达20亿元;优质稻麦品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优质粮油产值达10亿元,达到3万亩以上草莓种植面积;优质水产产值达13.3亿元;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比重达100%。

    着力增强畜禽保供能力。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按照“稳定生猪、扩展禽业、凸显特色、优化体系”的思路,积极引导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强化生猪产业政策支持。出台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生态健康发展保障市场供应意见,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能力。促进畜禽养殖合理布局。实施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分区管控,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布局、畜种、规模、总量、用地及配套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要求,发展高效、生态养殖。到2025年,全区年生猪出栏数稳定在8.5万头,猪肉类期末自给率达40%。

    着力提升渔业发展水平。积极推进百亩以上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狠抓池塘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水平提高,按照百亩以上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要求,兼顾实用、实效与形象提升,坚持打造一片、提升一片、出形象、出效益。重点实施溧水区晶桥镇芮家村标准化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凤镇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晶桥镇水晶村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提升全区渔业基础设施水平和渔业发展能力。到2025年,全区实施百亩以上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基本完成,特色水产养殖比重达90%。

    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着力发展设施蔬菜、草莓、蓝莓、葡萄。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龙头企业为载体,以设施农业基地为典型示范,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做大做强溧水区有机蔬菜、食用菌、应时蔬菜特色优势产业,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加快蔬菜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重点建设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凤万亩蔬菜标准园区、秋湖有机蔬菜示范区,引进培育优质高档品种,推广应用生态高产栽培技术,大力发展蔬菜分级、包装、保鲜、储运,初步形成三大园区引领,三大特色带动的良好产业发展新态势。探索开展设施农业金融支持。加大高效设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力度,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试点,满足不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险保障需求。到2025年,全区绿色蔬菜播种面积稳定中有升。

    二、强化农产品加工体系建设

    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创建中国(南京)国际农产品加工区。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鼓励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持续完善农产品市场生产、加工、营销、配送一体化建设。以白马农产品加工区为主要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新科技、新技术、新产业,吸纳大批高质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

    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鼓励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就地延长产业链条,开展农产品冷藏保鲜、分级分选、整形包装、烘干制干等商品化处理和产地初加工。重点支持发展包括采收、产地处理、贮藏、烘干等初加工及运输、销售等环节设施的优化配套,推进初加工全链条水平提升。到2025年,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70家。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充分发挥溧水在绿色、有机农业以及蔬果种植方面的优势,引进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形成完整的健康食品产业链。鼓励现有食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健康食品和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培育一批骨干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以果蔬、畜禽、水产等产业为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股票上市等途径打造规模化、集团化、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重点提升溧水白马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水平,鼓励区内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牵头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原料品种专用化、质量分级化、利用高效化、产品品牌化,促进加工层次由粗(初)到精(深)、加工业态由单一到复合。搭建一批科企协同创新平台。鼓励大型加工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农产品加工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创新,鼓励开发功能性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内产业聚集成群,引进食品加工龙头企业100家,重点引入未来食品相关企业35家,实现未来食品产值达50亿元。

    积极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推进流通业态创新,借助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齐头并进,提高农业发展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力争使溧水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农产品物流基地。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鼓励各类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及营销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建设线上线下农产品销售窗口(体验店),鼓励电商企业与涉农龙头企业结对,组织大型电商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集中采购农产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吸引各类服务主体把服务网点延伸到农村社区。配套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覆盖全区、辐射毗邻地区的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产销地集配中心、公益性标准化菜市场、农贸市场和“菜篮子”连锁超市等。

    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推进冷链物流园区建设。统筹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布局,引进培育一批大型冷链物流龙头企业,支持建设一批具备低温仓储、流通加工、交易展示、中转集散和分拨配送等功能的冷链物流园区。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动快递服务下沉到村,建设覆盖农产品全产业链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鼓励供销合作社、邮政和大型电商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整合产地物流设施资源,推动产地仓升级,增强仓储、分拣、包装、初加工、运输等综合服务能力,支持快递企业与农业、供销、商贸企业加强合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健全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至2025年,规模型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清洁化生产全覆盖。

    三、着力发展壮大休闲农业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增强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建成南京都市圈最美旅游目的地、长三角休闲康养基地,成为“水韵江苏”“美丽古都”的重要展示窗口,不断提升溧水旅游在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地区的知名度、美誉度、满意度。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创意主题农园培育,打造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点和特色网红打卡点,争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继续深挖田园乡村文化,增强草莓节、蓝莓节、采果节等农事节庆故事性和品牌价值,重点打造明觉花师傅玫瑰园、三叶梦华苑、石湫杨梅园、和凤秦淮梅园、郭兴庄园等乡村农业创意休闲景点,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格局。加快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支持发展农(林、牧、渔)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园、休闲农业产业融合聚集村,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休闲旅游项目,积极开展农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支持名特优、“三品一标”、“一村一品”和乡村旅游资源入驻电商平台,探索新型互联网营销模式,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到2025年,建设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园区2个,省级休闲农业精品村7个,省级创意主题农园8个,实现全年休闲农业游客接待人次750万,综合收入15亿元。(正文压缩,可以增加专栏)

    培育壮大新型融合业态。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物流企业、农产品电商平台等开展种养加结合型、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型、休闲农业带动型、“互联网+”支撑型、产业园区整合型等多种产业融合模式,以信息技术带动业态融合。搭建产业融合载体。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主导产业突出、带动效果显著的农业产业强镇,构建紧密关联、高度依存的全产业链。务实推进业态融合,依托引进的太平健康谷、万科、华侨城等标杆性项目,跨界配置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深度交叉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

    开展产业融合平台载体建设。深度把握“健康江苏”建设先行探路的历史性机遇,重点打造无想山南、石臼渔歌、秦淮源头、红色李巷4大片区,深入推进晶桥镇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积极发挥白马李巷特色田园乡村的综合示范作用,继续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和特色田园乡村典型示范项目。做足“健康+”文章,构建“药、医、食、养、游、动”跨界融合的健康全产业链条,实施土地综合整治、交通路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等工程,全力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打造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

    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提升特色农产品知名度。加快知名农产品品牌创建。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职业化农民等农业生产组织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发展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农业组织经营主体。与阿里生鲜等互联网平台合作建立直采制度、建设直供基地。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继续办好国际草莓品牌大会、全国新农民新业态创业创新大会,农业类展会活动年举办量达20场,扩大“无想田园”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打造“傅家边草莓”“白马蓝莓”“湫湖大米”“公正稻米”等知名品牌。构建以“无想田园”为龙头、重点产业品牌为基础、龙头企业品牌为主体的三牌同创体系。积极引导企业创建自有品牌。按照特色化、规模化、差异化、集聚化、优势化发展要求,加大名优特农产品的创建培育、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申报和推介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创建自由品牌,重视品牌保护,整合提升品牌形象及品牌影响力。到2025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销售额达15亿元,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3个以上。

    加大知名品牌推广力度和政策扶持。加大农产品品牌推广力度。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和农业品牌保护。重视质量管理与品牌建设,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和营销手段,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健康食品品牌。大力建设溧水农业推广基地。依托南京空港大通关基地、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南京机场跨境电商产业园等功能性平台,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等多种渠道创新农业品牌营销推介方式,将“品牌”变“名牌”,“名牌”变“大牌”。以江苏南京白马农业国际博览中心为依托,积极举办各类农业会展,加大区内品牌和企业的推介力度。建设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依托溧水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等对外开放平台建设试验区,打造联通顺畅、网络丰富、智能高效、产品多样的综合性农产品国际物流仓储中心,建设农业对外开放与合作产业集聚区,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在核心区内设立各类农业企业开展投资经营活动提供便利。

    五、不断提升科技装备水平

    推动农业科技强农兴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大力支持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按照“生根出访+创新园区+功能集成”的发展路径,建设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创新服务、示范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重点支持溧水经济开发区南京空港现代农业产业园、东屏及永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洪蓝傅家边农业科技园等一系列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围绕龙头企业培育集聚、产业布局优化、创新平台建设、核心区建设、产业金融支撑、开放创新合作等六个方面,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搭建农科教、产学研协同攻关、联合推广的工作平台。围绕现代种业、特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效设施农业、智慧农机装备、农业物联网等领域,面向全球招引人才、技术和项目。重点在荷兰、以色列、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建立双招双引团队,定期赴海外开展定向推介活动,建立人才互访项目,强化人员互访交流。加强与国内外官方机构、企业、民间组织等合作,推动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的农业科技项目落地。加强生物农业、设施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种子种苗等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加快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贮藏保鲜等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依托江南大学,重点打造未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国际一流作物基因资源研究平台。引进中化农业、中粮集团等农业领域央企,强化与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等国际农业巨头合作,建设面向社会的公共实验平台,完善科技孵化及产业配套设施,为中小农业科技企业降低研发创新成本。

    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构建高质高效农业机械化生产体系,实现机械化耕种面积逐年增长,创建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到2025年,全区高标准农田实现机械化耕种全覆盖,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95%,基本实现油菜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畜牧业设施装备水平,全面加快特色产业机械化生产示范推广,对区域内种植规模达1万亩以上的优势农产品,按“一业一机”要求,优选种植品种和农艺模式,优配作业机具,促进良种、良法、良地、良机融合。到2025年,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果茶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总体达62%以上。加快培育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大力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业态创新,到2025年,全区每个镇街至少建成1个“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示范中心。

    着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依托入驻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等7家高校院所,建立校地共建共享、融合发展机制。支持企业引进海外核心关键技术,联合高校院所消化吸收再创新。打造国际合作交流平台,高标准启动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园区规划建设,将白马农业国际博览中心打造成专业化、国际化的农业国际合作交流平台,积极申办全国新农民新业态创业创新大会、全球农业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国际国内农业企业家沙龙、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会等创新创业活动。深化与国外高校、研发机构合作,推动科创成果到农高区孵化、转化,加强农业国际发展合作和中高端产品推广。重点突破农机和设施装备、绿色储藏、农业生物和信息技术、食品营养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领域关键技术,增强企业和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加强现代农机装备企业扶持培育。重点支持农机装备企业技术研发、设备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聚焦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发展,加大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高端装备研发,重点突破新型一体化智能泵站、智能型农用植保无人机、热泵热风机组等领域关键技术,着力培育行业骨干企业和自主品牌。

    第二节 优化现代农业体系,深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全力支持农业园区发展

    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加快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建设现代农业空间格局,加快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促进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提高园区价值链。加快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申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进程,支持各园区根据现有主导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园镇合一”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园区产业链,推动和凤、傅家边、石湫园区等7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开展市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分层分类促进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启动未来食品产业园路网建设,推动农业装备产业园、生物农业产业园加快转型置换,淘汰产能落后的低效产业。加快绿色增产增效种植标准基地、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规模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园区覆盖率。力争“十四五”期间,白马创成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洪蓝争创国家级农业园区,属地园区争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紧扣农高区“两区一地”战略定位,放大南京国家农高区影响力,按照“基地支持、龙头带动、流通服务、特色高效”的原则,将“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作为发展导向,支持东屏围绕草莓、和凤围绕粮油、洪蓝围绕休闲农业、晶桥围绕健康农业等提升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并作为南京国家农高区的特色园区,加强农高区和省市级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做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完善一批农产品物流园区。以产业融合较好、产业链条较为完整的农业产业化集群为重点,推动农、牧、工、商四大业态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完整的资源循环链条,以质量控制和销售电商化改造为重点建设全程信息链条。力争到2025年打造产值超1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4个以上。

    二、全面发展数字农业

    推进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积极对接5G、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资源,共同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攻关。联合开展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农业传感器等设备研发,提升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物联网应用水平。突出经济适用技术产品的研发,开发一批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智能控制、信息服务的设备和软件,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技术产品,实现从单项技术应用向综合技术集成转变。突出国家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建设,加快推动技术研发、系统集成、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培育一批农业物联网技术生产应用示范基地。积极建设现代农业智慧园区。探索打造“无人农场”,逐步推进物联网应用向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拓展,打造智慧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在畜禽养殖、设施园艺、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机作业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农业智能装备示范应用,不断扩大自动化生产设施、精准化监测控制等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构建智慧农业管理服务平台。加快实现农业数据共事和信息化服务,有效整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叶菜功能区可视化生产预警、动植物重大疫情监测预警、畜禽养殖及屠宰物联网等智慧管理系统,强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全程应用,促进远程监控可视化、生产控制自动化、质量溯源标准化、管理决策智能化。2025年,市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达50家,全区规模设施种养智能化覆盖率超23%,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物联网应用全覆盖。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推进“电商拓市”。创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新型服务业态,强化“无想田园”区域公用品牌与农产品网络电商紧密合作,推动其与供销e家、邮乐购等综合电商平台及知名电商企业紧密合作。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培育一批电子商务示范村,将具备条件的益农信息社、农家乐、快递网点等改造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构建农村购物网络平台,实现“一村一品一店”模式,争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拓宽农村电商业态。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园区发展。结合全区特色农产品,开发创意休闲农业互联网平台,拓宽农产品、民俗产品、乡村旅游的销售市场。到2025年,实现农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5亿元,农产品网上销售额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10%。

    加快农业农村数据库建设。加快草莓、蓝莓、优质稻米、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全产业链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构建溧水农业农村信息系统。建设县域农业农村数据库,探索农业生产与乡村治理的新模式。积极建设全区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纵向对接省市平台,横向对接全区规划与自然资源、气象、民政、水务等相关数据,实现“产、供、销、管”各环节数据的标准化、集成化和可视化。强化数据分析挖掘,推动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以大数据为指引,超前规划预警、实时精准控制、分析预测判断,为农业农村的参与者、管理者和服务对象探索新模式。

    全面开展数字乡村示范建设。结合本区特色优势和资源禀赋,围绕全区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工作,全面开展数字乡村示范县的建设,大力推进示范工程建设。依托数字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基层治理现代化,重点打造两莓产业示范园示范点,利用现代化生产管理技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标准,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突出李巷示范点建设,以建设统一受理平台、任务分派平台、移动治理平台、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及时了解村民实际生活状况、需求和难处,提供广泛的公共服务和精准帮扶。力争“十四五”期间成功创建国家级数字乡村示范县。

    三、创新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围绕美丽乡村培育特色产业,推进“农业+科技”深度融合,开发特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示范工程,长乐草莓产业园、傅家边精品草莓园、白马蓝莓核心示范区、和凤三叶梦华苑等重点丰富采摘、科普、体验等功能;李巷重点发展蓝莓、黑莓;石山下重点发展茶叶等;与精品民宿、主题民宿等相结合,发展乡村体验、休闲观光等业态。重点实施乡村旅游环线打造。重点打造枫石线片区,以观赏性农作物扮靓乡村旅游观光风景带,完成5段一级特色旅游环线和9段二级特色旅游环线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种经营,多元化发展,加快一产与三产、一产与二产、二产与三产融合力度。扶持一批有一定规模和成效的三产融合发展典型,在三产用地、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盘活闲置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对区域内的提质增效土地整治和连片推进农村耕地质量提升项目予以优先安排,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发展乡村旅游项目。盘活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出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发展。鼓励城市居民、返乡下乡人员、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租用农民闲置住房作为创业、办公场所。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对特色田园乡村的旅游资产、设施进行统一管理经营。

    持续抓好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利用国际草莓品牌大会、白马农博中心及各类农业会展,设置招商推介板块,积极参加国内外农产品交易会及重点农业展会,加强推介,不断提升溧水农业知名度和吸引力。拓宽信息渠道。注重以商引商,注重挖掘各级商会和已投资落户企业家的作用,开展委托招商。积极举办招商推荐会。宣传溧水营商环境,吸引优质客商、优质产业和重大项目落户溧水。

    四、深入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开展地方遗传种质资源保护。实施作物、畜禽、水产等农业种质资源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重点加大珍稀、濒危、特有资源的收集力度,查清农业种质资源家底,全面完成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确保资源不丧失。充分依托南京国家农高区科研力量,围绕农业特色优势产品,加速种业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推动成立长三角种业发展联盟和种业研究院,打造溧水特色种业,加快推进种质资源库建设、打造种质资源展示测试平台、研究制定符合种业发展需求的支持政策、推进现代种业产业园建设、成立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力争推动全区种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完成满足4万亩草莓脱毒育苗中心建设;蓝莓种质资源圃优质苗保供新增1万亩。到2025年,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8%,特色水产品比重达85%,畜禽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5%。

    第三节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促进健康绿色发展

    一、全面推进绿色发展

    大力保护耕地资源。按照“东西拓展、南控北进、中部优化、城乡融合”差异化发展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严格规范永久基本农田上农业生产活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提高耕地保水保肥能力,强化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顺应适度规模经营、“宜机化”作业、标准化生产、优势产业发展需要,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计划,让耕地休养生息,实现耕地资源永续利用。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对各类未污染耕地保护力度,严格管控污染耕地用途。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区域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建设,支持晶桥镇芝山村建设全省试点。积极探索“农业产业链条生态化、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农产品质量优质化”的生态循环农业路径,建立“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方式。建立生态循环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实施节约高效用水。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灌溉用水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积极推广管道灌溉、喷滴灌等高效节水设施,提高水、肥、药的利用效率。合理调整农业水价,配套建设量水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

    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兽药,减少兽用抗菌药物使用量。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达90%以上。

    二、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

    提升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加大农村防灾应急工作力度。加大防灾减灾救灾公共设施建设投入,健全完善农村防灾减灾救灾指挥中心、永久与临时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生活保障工程。强化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防范公共事件疫情年、病虫害高发年、极端恶劣天气灾害年、生产荒年等年份种子短缺,落实救灾备荒种子储备工作,选择贮备条件好、有信誉、有实力、有自主经营优良品种的种子企业,为农业救灾备荒提供优良种子服务。充分发挥专家队伍作用,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提高防灾减灾救援能力和水平。建设一批关键时刻调得动、用得上、顶得住的高素质专业救援队伍。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农村防灾减灾救灾,推动构建政府主导力量和社会组织力量融合的多层次社会救援体系。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防灾减灾救灾法律法规、各类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技能,提升防灾减灾应对能力,定期开展防灾避险应急演练。

    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围绕“健康溧水”江苏样本的建设,鼓励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在健康农业板块上,实现重点产业、重点生产区域、规模农业企业绿色农产品全覆盖。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80%。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强化“溧水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运行管理,建立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落实追溯与农业农村重大认证、农业品牌推选、农产品认证、农业展会等工作挂钩机制,扩大追溯企业覆盖面,确保规模企业100%进行追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风险)监督监测。实现蔬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品种和高危产品监测全覆盖,继续组织开展蔬菜水果茶叶禁限用农药、“瘦肉精”、兽用抗菌药物、生猪屠宰、水产品违禁药物、农资打假等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进“三定一考核”网格化监管模式,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服务站覆盖率。到2025年,全区地产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实施动物疫病预防为主方针,落实免疫、监测、检疫、净化等综合防控措施,加强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提升区、镇两级兽医服务能力,完善全区动物疫病防控应急工作机制,开展规模养殖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做好疫情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高致病型禽流感、非洲猪瘟、牲畜口蹄疫、小反刍兽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及人畜共患病的防控,进一步提升动物疫病检测能力。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的政策宣传和科普工作,强化畜禽养殖场(户)动物防疫主体责任。

    加强农机产品试验检测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严格农机产品质量检测,推动农机装备企业制定高于国家、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或团体标准,提高农机产品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机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支持农机装备企业智能化改造。鼓励和支持农机装备企业应用数控技术和智能装备改造提升,积极争取工业普惠性补贴,建设一批农机装备领域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不断提升农机产品质量和效益。

    三、持续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全面深入推进林长制。按照“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长效监管、严格考核”的要求,建立健全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林长制”,形成责任明确、监管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网格强化林业生态资源管理,提升林业生态资源质量,提高科学利用水平,实现森林资源“三增、三保、三防”。

    不断提高林木品质。依据不同地类性质实施精准规划,对存量林地块补植补造,增加珍贵林木比重。加强珍贵用材树种储备,在城镇村庄、通道林网、山体林缘等优先栽植珍贵树种,结合抚育改造、优化林种结构、调整树种结构,做到蓄宝于林、藏富于民。加强森林彩色化建设,在重点风景名胜区及主要交通干线两侧、乡村绿化小游园和公共休闲区等地实施绿化彩色化配置,形成春有五彩争妍,夏有绿意无限,秋有层林尽染,冬有踏雪寻梅的生态意境,有效增强现有景观森林彩色化效果。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活动,选择价值高、效益好、在经济上有较高价值的优质用材树种造林,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综合效益。

    加强林业基础保障。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与林业信息化体系,充分利用“3S”技术、无人机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加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林业管理方面的创新应用,大力提升森林资源监测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森林防火等林业安全生产水平,实施芳山林场防火通道提档升级。加强林政资源管理,加大林业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压实各层级监管责任,严厉打击非法违规占用林地、林木采伐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建立健全“信息共享、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协同作战”的电子警务新机制,完善林区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基层法制工作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林政执法能力。推进全省国有林场的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改造,完善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作,不断提高林场职工生产生活水平。完善森林资源监测预警体系,强化智能高科技技术应用,结合基层护林员监测工作,建成较为完整、全方位的林业灾害监测网络。

    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自然湿地保护,积极建设湿地公园,重点加强溧水东屏湖省级湿地公园和溧水石臼湖省级湿地公园修复和保护,完成省级湿地公园勘界立标。通过恢复湿地植被、营造栖息地、湿地污染防控等生态措施,恢复扩大湿地面积,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加强丘陵地区库塘湿地修复,建设滨岸湿地植被带,修复以湿地植被为主的生态缓冲带。加强湿地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建设野外研究基地、湿地定位监测站等技术平台,提高湿地保护管理科技水平。

    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大力实施公益林、湿地、重要水源地等生态补偿,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更好地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全区野猪种群调查,持续做好石臼湖湿地及小天鹅为主的候鸟种群监测与保护。加强外来有害生物的防范,做好本地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和新发、偶发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继续做好松材线虫病、竹蝗、竹螟及杨树食叶害虫等重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以及松材线虫疫木监管。依法依规做好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重点开展针对木质包装经营利用企业的检疫监管和专项执法,严厉打击非法使用疫木制作包装材料等违法行为,严防松材线虫病疫情人为远距离传播。到2025年,拔除松材线虫病疫点1个。完成美国白蛾防控应急预案编制。全区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1.8%以下。

    四、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废弃物资源利用

    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农作物施肥效率,实施农田氮磷控源治理,减少营养物质流失。建立健全“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农药废弃包装物收集处理体系,积极探索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模式,加快可降解农膜推广应用。加强农药生产经营管理,推动落实农药生产者、经营者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主体责任。

    鼓励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增强收储利用能力,提升机械化还田质量,加强秸秆燃料化、基料化、肥料化等综合利用能力建设,巩固禁止露天焚烧成果。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加快区域化畜禽粪污处理中心建设,完善畜禽粪污社会化收集处理体系,到2025年畜禽粪污处理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均保持在95%以上。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实现生猪无害化处理全覆盖,严厉打击乱抛乱扔和非法收购加工病死畜禽等违法行为,确保畜产品质量和公共卫生安全。

    五、加强石臼湖保护力度

    加强石臼湖保护管理。巩固围网养殖拆迁、人居渔船清理工作成果,确保禁得住、退得出、稳得住、管得好。2021年起全面实施石臼湖禁渔期十年制度,禁渔期内全面禁止生产性捕捞,做到无捕捞渔船、无捕捞网具、无捕捞渔民、无捕捞生产。持续高压推进石臼湖渔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生产行为。对有劳动能力的退捕渔民实现就业帮扶全覆盖,符合条件的退捕渔民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低保、困难救助、上岸定居等全覆盖。

    开展石臼湖水域生态系统修复。强化渔业资源管控和养护,探索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科学有序开展增殖放流活动,涵养渔业资源,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和生物链的完整。进一步规范湖泊养殖行为,全面实行生态养殖,不断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和小流域生态治理,显著改善水质和景观,切实维护水生态系统安全。


    第四章 深入做好乡村建设,构建农村现代化新格局

    第一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美丽宜居家园

    一、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有效推进农村污水和垃圾治理。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建设和改造,每年新(改)建三类以上公厕50座,推进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不低于99.9%。提升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向村庄延伸,实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应做必做。对东屏、洪蓝、石湫、晶桥、白马、和凤等地农村生活污水实施提档升级工程,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建立健全“户投放、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完善村庄保洁制度。

    提升农村绿化美化水平。充分挖掘造林绿化潜力,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坚持绿化、美化、文化结合,提升村庄绿化美化建设水平。加强道路、河道、沟渠、圩堤、村镇等造林绿化,对硬质化严重村庄加强环村林带建设,构建多树种混交,乔、灌、花、草合理配置的人工林分结构,营造城乡“绿色隧道”相连、处处绿树成荫的特色景观风貌,建成集生态、景观和经济效益于一体的绿色生态乡村。到2025年林木覆盖率稳定在35%左右。

    建立健全整治长效机制。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建立健全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长效管护机制。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培养本地村民成为村内公益性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重要力量,鼓励实行专业化、市场化运行管理方式,积极推行农村河道、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综合管护。

    二、深入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加快推进村庄规划编制,高水平编制村庄规划,实现行政村规划编制区域范围全覆盖,打造村庄规划溧水示范样本。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适应村庄发展演变规律,调整优化村庄布局,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逐步提高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率。加强乡村风貌整体管控,积极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及组团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防止盲目大拆大建,注重保留乡土味道,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加大村庄周边道路、河渠、山体、农田绿化力度,提升农村绿化美化水平,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着力提升村容村貌。引导规划发展村庄积极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着力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积极创建特色田园乡村。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重点加强塘西村仓口、石头寨村李巷、芮家村石山下以及张家村诸家等省级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保护,延续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以及与村落相互依存的山、水、田、林、路等自然景观环境。完善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提升村组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注重改善农村建筑风貌,实现农村危房动态清“零”,不断提升田园风光品质。

    全面开展特色田园乡村创建。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拓面、组团建设、集聚开发,统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现村庄、产业、生态、人文、环境等联动塑造,展现“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的溧水田园乡村特色,重点打造白马红色李巷组团、洪蓝郭兴庄园组团、晶桥水晶康养组团、和凤三叶花开组团、东屏金色庄园组团、永阳秦淮源头组团等6个特色田园乡村组团,15个以上特色田园乡村点。“十四五”期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0个,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组团6个。

    促进乡村民宿经济发展。依托美丽宜居乡村,加快以洪蓝山凹村为试点的自主经营乡村民宿发展,培育乡村民宿产业集聚区(民宿村),提升乡村民宿经济发展水平。开展民宿资源与职工疗休养活动相结合试点,探索“工疗惠农”新路,破解民宿业“周末效应”难题。完善乡村民宿集聚区配套设施,开通民宿目的地客运专线,打通民宿目的地“最后一公里”。

    第二节 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全面实现“三治”融合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健全党领导的农村工作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把住农村改革发展方向和重大政策取向,坚持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党中央和各级党委决策部署,把党管农村工作落到实处。

    健全组织领导体制机制。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市委和区委关于农村工作的要求和决策部署,制定具体管用的措施落实到镇(街)村。镇(街)党(工)委和村党组织全面领导镇(街)、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负责落实好区委工作安排。完善“三农”工作领导决策机制,注重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类智库和专业研究机构作用,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基本组织,建强基本队伍,开展基本活动,落实基本制度,强化基本保障。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区备案管理制度,建立村“两委”成员区级联审常态化机制,发挥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中的领导作用。建立健全村务监督机制,健全村干部干事创业机制,选优配强镇(街)党(工)委领导班子特别是镇(街)党(工)委书记,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乡贤能人中的党员里培养选拔村党委书记,优化村干部队伍架构,提升村级班子组织力和领导力。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农村纪检监察工作。

    二、强化基层法治建设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完善自治法治德治制度机制,坚持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遵循,以德治为支撑,不断优化乡村治理结构,增强乡村治理能力。高度重视道德习俗、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成风化俗,积极探索新时代城乡基层治理新路径。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等,形成基层民主协商格局。建立户籍居民和非户籍居民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服务的农村社区协调议事机制。探索建立乡村信用管理机制,发挥乡贤达人、“五老”队伍及普法社会组织作用。创新村务公开的有效形式,积极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建设。健全村务监督机制,全面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基层纪委监委对村务的监督。提升镇街综合服务能力和村级服务农民能力,全面落实乡村技防建设措施,强化乡村社会治安综合防控体系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依法加大打击农村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力度,整治农村私建庙观、教堂行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巩固农村基层政权。

    强化农业综合执法。推进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加强农业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工作要求,创新执法思路,改进执法方式,强化部门联合,开展新一轮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依法打击农业领域的违法行为,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坚持发展“枫桥经验”,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实现矛盾不上交。

    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业干部法治观念和意识。把法治教育纳入农业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提高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提升农业农村系统干部执法能力水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加强农业普法宣传,多种形式送法下乡,充分运用网络、视频、动画等新媒体新技术,在重要节点时间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解读农业农村法律法规,方便公众掌握,提高普法效果。组织各地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咨询服务,引导农民群众采取法律手段、利用合法途径解决纠纷和维护权益。

    三、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传承弘扬优秀乡村文化。深入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彰显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作用,活化利用与村民思想感情、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高度融合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和推广一批“乡贤达人”。整合资源,发掘特色,着力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组群,打造丘陵山区特色农村文化标识。盘活特色民俗文化、农林果茶文化、红色文化,积极打造南京玫瑰园、红色李巷、丽山音乐农场等乡村文化名片。依托山水优势,融入时尚创意元素,推动民宿经营、农旅结合、微型文创等产业蓬勃发展,打造老虎山等特色旅游驿站,以及花迹无想山居、和凤太白谷、李在凤都舍、石臼湖田姐家等一批精品民宿。依托梅花节、草莓节、蓝莓节、杨梅节、玫瑰花节、捕捞节、秦淮源头灯会等节庆系列活动,树立溧水旅游品牌。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特有的文明新风资源,将涵养培育乡村文明新风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相结合,高质量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区、镇(街)、村(社)三级为单元,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行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积极创建省、市文明村镇,不断扩大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围绕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平等和谐、敬业诚信、家风淳朴、绿色节俭、热心公益等内容,积极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

    广泛开展乡村群众文化活动。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等重要理念、重大战略,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加强乡村文化组织领导,加强农村文化干部、文体骨干和文化专业户的教育与培训,鼓励支持乡土文化骨干、基层文化名人、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建设与发展,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整合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道德讲堂、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阵地设施,推进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送书下基层、送戏下乡等流动服务。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群众喜好,以村民学堂、道德讲堂、文化礼堂等阵地建设为重点,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定期举办“幸福溧水”“溧艺学堂”“绘本分享会”等深受群众喜爱和支持的品牌文化活动。将文化活动有效的与传统节日结合,依托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持续办好“我们的节日”系列文化活动,探索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同时,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保留自身优秀的精华,摒弃落后愚昧文化,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夯实农村“三资”管理

    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规范区、镇街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交易行为,全面落实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应进必进”制度,不断扩大交易品种,逐步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全部纳入平台,实现镇务、村务全透明管理。以交易为核心,拓展延伸各种专业化配套服务。健全资产运营的管理、监督和收益分配机制,维护村集体权益。加强村集体财务审计,推进农业政府信息公开。

    第三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培育家庭农场。按照“发展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推介一批”的思路,加快家庭农场培育发展,组建以家庭农场为主要成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联盟,使之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都市绿色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注重家庭农场示范场的培育,开展省、市、区三级示范家庭农场创建,建立和发布示范家庭农场名录,财政扶持向示范家庭农场倾斜。加强家庭农场规范管理,强化家庭农场认定程序,在示范家庭农场中推广“三薄”制度,完善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和财务制度。淘汰一批不经营、不生产的家庭农场,鼓励专业大户、返乡创业农民、大学生成立家庭农场。通过“金陵惠农贷”、贷款贴息等信贷扶持助力家庭农场发展。加强地方政策配套和扶持,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新认定区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一定补助,鼓励家庭农场进一步发展。加强培训指导,培养懂经营、懂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支持和帮助家庭农场开展好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三个层次的教育培训,在全区层面推行家庭农场辅导员制度。实施家庭农场联盟创建工程,引导家庭农场联合抱团发展。推广“家庭农场+农户”带农模式,引导家庭农场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到2025年,创建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70家。

    推进农民合作社建设。持续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升规范发展水平,高质量落实农业农村部的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工作,建立起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区示范社四级联创机制,健全区级示范社评定与监测办法,推动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创建。对“挂牌社”“空壳社”“僵尸社”合作社进行整顿清理。继续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等金融服务工作。稳步推进农民合作社综合社试点,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进一步规范完善村集体领办的农民合作社项目投资、财务和生产经营等管理制度。到2025年,创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60家,培育产值超亿元的特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

    推动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加快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充分发挥不同服务主体各自的优势和功能。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发挥其统一经营功能;鼓励农民合作社向成员提供各类生产经营服务,发挥其服务成员、引领农民对接市场的纽带作用;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和订单方式为农户提供全程服务,发挥其服务带动作用;支持各类专业服务公司发展,发挥其服务模式成熟、服务机制灵活、服务水平较高的优势。

    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深化“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聚焦农村发展全产业链条,创新农业农村投入机制,探索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机制,全力打造村企共建“溧水模式”。继续扩大对接村企范围,切实发挥用地、财税、金融、审批等政策支持作用,深度挖掘乡村资产资源,结合村级经济基础、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化管理,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实施“百企建百园”和乡贤指导员活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化管理,有效增加集体经营性资产,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2025年,全区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50万元。

    三、深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验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的基础上,以“村社分账”管理为突破口,按照“确权、赋能、搞活”的总体思路,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规范区、镇街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交易行为,全面落实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应进必进”制度,不断扩大交易品种,逐步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全部纳入平台,实现镇务、村务全透明管理。继续推动产权交易市场发展,以产权交易为核心拓展延伸各种专业化配套服务,将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成集信息发布、交易鉴证、法律咨询、资产评估、抵押融资、招商引资等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

    四、深化农村土地改革

    完善“三权分置”改革。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其他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积极探索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具体体现形式,加强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支持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强化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服务功能,强化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建设土地流转风险防范体系。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在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探索开展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三权”试点。围绕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置”,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的有效途径。

    推动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在保证耕地不减少、建设用地不增加的前提下,采取布局调整等方式合理利用存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制度,探索闲置宅基地、废弃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化途径。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机制,完善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建立使用权抵押贷款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机制,不同区域间土地增值收益的平衡机制,以及农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到2025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面积达750亩。


    第五章 深入实施强农富民,展现农民现代化新面貌

    第一节 创新农村发展路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强化经济欠发达村产业扶持

    着力推进产业富民。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现代种养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绿色化发展。以创新驱动溧水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集中科研优势力量进行优质、绿色品种攻关,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加快推进种业优势基地建设。构建产业模式更加成熟、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经营机制更加多元、质量标准更加完善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都市农业富民、休闲旅游富民、电商富民、资产富民,实现经济发展与百姓增收致富相互促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吸引力,加快形成“新农人”群体,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大力推动创业富民。鼓励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村劳动者、农业科技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初始创业,鼓励溧水籍在外成功人士、外出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切实强化技能富民

    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深入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计划、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在现代农业领域,加强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关注、培养和使用一批“土专家”“田秀才”,造就一批民间技艺技术人才。在乡村旅游、民宿发展等领域培育一批“经营能手”,不断提升农民综合素养、企业职工专业技能。建立大师工作室、传承基地、传习中心,搭建“名师带徒”平台。

    三、有序实施帮扶富民

    建立近贫预警、骤贫处置、脱贫帮富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通过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落实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更有保障的财产性收入。全力促进经济薄弱村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全力促进经济薄弱村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增收。

    第二节 建立健全农民创业政策,鼓励农民创业创新

    一、加强创新创业政策扶持

    加大政策推介力度。支持创建更多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院士在内的顶尖人才集聚载体,推动星创天地、农科驿站等小微载体建设。鼓励科技人员入乡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技术入股,拓展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加大农村创新创业用地用电等政策支持力度,对农民创办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贷款加强补贴力度,依照政策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创业补贴等。实施金融、保险、税收扶持优惠政策。通过“金陵惠农贷”、优秀创业项目资助等措施,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将各类财政创业补贴和税费减免政策全面覆盖到创业农民,加大金融机构对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题的信贷投放,积极开展农业创新创业的融资租赁、抵押贷款、政策性保险等政策。健全创业服务与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创业行动计划,深化“创响溧水”,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公共服务中心,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

    二、加强人才队伍专业化培训

    加快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创造育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外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广泛合作,定期开展特色果蔬栽培关键技术、特色畜禽饲养管理关键技术、特色水产养殖关键技术、农业互联网技术等实用类培训,培养与引进一支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开拓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研发人才队伍,2025年,全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85%。

    加快培养非农产业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多元化培训方式。推广“培训+推介”“培训+订单”等培训方式,引导乡土人才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针对返乡农民工、失地农民、登记失业人员等群体,重点开展园艺绿化、家政服务、电器维修、电子商务等职业技能及创业培训,积极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优化完善职业培训补贴办法,每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4800人次。

    强化基层农业管理推广队伍建设。锻炼一批基层现代农业管理服务人才,对外及时跟进市场动态,对内有效与经营主体解决问题,帮助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到2025年,每个街道(镇)配备一或两名农业技术人员,每个行政村培训三至五个农业科技示范户,以少带动多的方式形成良好示范,实现先进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

    三、加强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创新

    推动农民高质量就业创业。积极拓展农民就业创业增收空间,促进农民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大力发展特色区域经济,重点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充分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镇村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施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的学历和能力双提升计划。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监督指导用工单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提高农村转移人口就业质量。加大对欠薪企业的惩处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实施城乡一体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打造乡村“创客空间”等新型农村创业创新平台,深入建设创业型镇村,打造一批集创业孵化、政策咨询、技术指导、融资服务等为一体的新型农民创业载体,培育形式多样的产业联盟或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具有溧水特色的企业家创业导师队伍,深度挖掘创业富农潜力。

    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探索农民宅基地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农民住房财产的经济功能。鼓励发展农民股份合作经济,在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基础上,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做好土地富民增收文章,优化粮食收购政策,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务农收入。研究制定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扩大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更好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投入,拓展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

    第三节 构建农村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培育高素质农民

    一、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以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促进产业兴旺为目标,重点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题从业人员、返乡创业大学生、留乡高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等群体,大力开展农业职业技能、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等多种类型培训,着力培育适应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实用型、技能型高素质农民。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打造农民田间学校,实现农民田间学校镇(街)全覆盖,努力构建集中培训、观摩交流、学习实训和农民就业创业孵化的农业科技教育服务平台,扶持农业大学生创业园发展。加强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完善初、中、高三级贯通的高素质农民认定体系,积极引导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申请认定新型职业农民。到2025年,培训高素质农民8000人,高素质农民队伍达3万人,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与智力支持。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实施领导

    立足江苏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新时期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量化指标、细化项目、责任到人,使各个方面有任务、有压力、有动力。进一步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三农”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二节 夯实农业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应用,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农民土地财产权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保障农民的集体收益分配权。创新农村集体资产运营机制,实行公司化、集团化管理,提高集体经济市场化运营水平。

    第三节 加强政策供给保障

    有效整合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建设等财政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人才、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在用水、用电、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探索设立乡村产业发展基金。鼓励政策性银行将更多优惠资金投向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政策,探索开展试验区“点状供地”试点。盘活农村零散分散的存量建设用地,将整治的闲置宅基地、村庄空闲地、废旧厂房地、道路改线废弃地、农业生产与村庄建设复合用地及“四荒地”,重点用于发展乡村产业。

    第四节 创新持续增收机制

    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引进高技术人才,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基地的作用,支持引导企业采用多种利益联结方式,借鉴土地股份合作、农村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等做法,做足资源、资产增收文章,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相关解读:解读:《南京市溧水区“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