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支持IPv6
  • Baidu
    map
    索 引 号:    K13651684/2022-00910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组配分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体裁分类:    通知
    发布机构:    溧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生成日期:    2021-12-28
    生效日期:    2021-12-28 废止日期:    
    信息名称: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京市溧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
    文  号:    溧政办发〔2021〕82号 关 键 词:    发展;职责;职责分工;服务;农业农村
    内容概览:    
    在线链接地址:    
    文件下载:  

    区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京市溧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

    各镇(街),区各委办局,区各直属单位:

    《〈南京市溧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京市溧水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12月27日


    《南京市溧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南京市溧水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南京市溧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为规划纲要),是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的行动纲领。为深入实施规划纲要,确保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如期高质量完成,现制定如下分工方案。

    一、主要指标

    (一)约束性指标

    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各部门各单位必须确保完成。

    1.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达到省市下达目标。(溧水规划资源分局牵头主办)

    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省市限额目标以内。(区应急管理局牵头主办)

    3.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省市限额目标内。(溧水生态环境局牵头主办)

    (二)预期性指标

    规划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具有牵引作用,各部门各单位要加强动态分析、跟踪监测和政策引导,力争全面完成。

    1.地区生产总值1400亿元,年均名义增速8.5%。(区发改委牵头主办)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40亿元。(区财政局牵头主办)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投资额超过500亿元。(区发改委牵头主办)

    4.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区工信局牵头主办)

    5.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000个。(区工信局牵头主办)

    6.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500个。(区科技局牵头主办)

    7.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5%。(区科技局牵头主办)

    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0件。(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牵头主办)

    9.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区发改委牵头主办)

    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区人社局牵头主办)

    11.全区每年新增市场主体总数达到20000家。(区市场监管局牵头主办)

    1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区发改委牵头主办)

    13.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占地表水比例达到100%。(溧水生态环境局牵头主办)

    14.林木覆盖率达到35%。(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主办)

    15.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到95%。(区城管局牵头主办)

    16.绿色农产品比重达到95%。(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主办)

    17.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达到100%。(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主办)

    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0亿元。(区商务局牵头主办)

    19.全区实际利用外资达到6亿美元。(区商务局牵头主办)

    20.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60亿元。(区商务局牵头主办)

    21.跨境电商销售额达到30亿元。(区商务局牵头主办)

    22.旅游接待总人数达到2000万人。(区文旅局牵头主办)

    23.省级以上会展数量达到50场。(区商务局牵头主办)

    24.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达到92%以上。(区委宣传部牵头主办)

    25.棚户区(老旧小区)年均更新改造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区房产局牵头主办)

    26.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达到12次。(区文旅局牵头主办)

    27.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6平方米。(区文旅局牵头主办)

    28.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达到100%。(区教育局牵头主办)

    29.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2人。(区卫健委牵头主办)

    30.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5%以上。(区民政局牵头主办)

    31.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率达到98%以上。(区人社局牵头主办)

    32.公众安全感达到98%以上。(区委政法委牵头主办)

    二、重点任务

    (一)坚持通过创新实现产业能级提升

    1.引领产业价值链取得突破。鼓励企业成立设计研发中心,从单一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转型。推动工业企业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引导企业更换数字化装备,加快装备、生产线、车间和工厂向自动化数字化迈进。“十四五”期间,实施企业智能化改造150家以上。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关联企业,共建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中心。支持大型制造业企业建设企业级云平台或产业链协同平台。“十四五”期间,创建星级上云企业超过100家,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0家,规模以上企业关键环节互联网应用覆盖率达95%。(区工信局牵头主办)

    2.激发企业创新主体动力。鼓励企业加快“三站三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支持企业牵头和参与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重点领域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十四五”期间,全区累计设立各类“三站三中心”超过200个。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计划,设立培育认定专项资金,参照国家认定标准,筛选发掘基础好、有潜力、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纳入高企培育库,推动其快速成长。实施“小升高”、“高升规”培育计划,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到2025年,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超15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700亿元。(区科技局牵头主办)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依托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在地高校和南京大学校友经济产业园等合作园区,聚焦重点领域开展创新。支持龙头企业整合高校院所力量,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打造一批创新联合体,促进高校院所高端人才及团队的科技成果在溧水转化。建立与军工企业高效对接机制和融合发展模式,加大“军转民”重大产业化项目引进培育力度,调动科研院所和企业以高技术成果“参军”。支持军工单位与在宁高校企业加强“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帮助企业对接解放军理工大学和南京模拟技术研究院等在溧高校院所,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区科技局牵头主办,区发改委、工信局、农高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坚持建设各类载体承接创新成果转化

    4.推动南京高新区溧水园专业化发展。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引导企业自建关键核心技术共性研发平台,加快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弯道超车。整合全区制造业创新资源,以幸庄科技产业园为核心,联动永阳、东屏、和凤等重点制造板块,构建“研发+转化+生产”全链条创新创业平台。以高新区为核心,联动余杭等地区企业,构建区域联动互补、利益分配合理、产业配套健全的创新链、产业链、协作链。积极发挥溧智创业营、人工智能大赛等品牌赛事优势,通过生根出访引进国际资源,集聚双创项目落地,提升全产业体系。吸引专业产业地产服务商,通过市场化运作,提升园区建设、运营、管理能力。打造园区智慧服务品牌,做好“新基建”建设,改造升级传统园区运营模式,与园区内企业协同创新,建立云数据服务中心,为周边区域提供云服务。(区科技局牵头主办,区发改委、工信局、农高区、高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快各类创新载体建设。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创新平台,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就地孵化企业。鼓励新型研发机构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优势企业通过人才交流、合作攻关、共建平台等方式开展合作交流和资源对接。到2025年,全区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100家,孵化引进企业营业收入达10亿元。聚焦主导产业需求,通过政府主导,联合区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科技企业等建设专业孵化器联盟,推动联盟会员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创新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到2025年,全区拥有省级以上孵化器数量突破8家,总计孵化企业突破500家。完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供完整的企业注册、技术服务、法律咨询、知识产权等服务,整合投融资资源,为入孵企业提供精准投融资服务。继续发挥国企和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加快建设一批符合溧水创新需求、能够快速承接研发落地转化的新型科创载体。“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增100万平方米科创载体。(区科技局牵头主办,农高区、高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坚持培育最优的创新服务生态

    6.完善创新人才引培机制。拓宽海外引才渠道,探索实施“双聘”制,支持新研机构和高企在海外设立“人才飞地”,发挥溧水海外人才创业园引才聚才作用。加大创新型企业家培育激励力度,发挥优秀企业家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对杰出企业家给予表彰。支持企业家申报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产业、人才计划项目,不断增强企业家荣誉感和获得感。加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大力集聚中高级技工、高级蓝领、专业技术人才等制造业产业人才。支持具有人才培训能力的企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开展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提高人才竞争力。“十四五”期间,集聚市科技顶尖专家10人,培育市创新型企业家10人以上,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200人,培育创新型企业家30人。(区委组织部牵头主办,区发改委、科技局、人社局、区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7.促进知识产权运用转化。充分发挥南京市知识产权法律援助溧水分中心、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作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布局建设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运用平台,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建设,支持开发区在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科技创新及项目投资等方面建立专利导航工作机制,逐步开展重大项目专利评议和专利预警工作。“十四五”期间,创成省级知识产权发展引领示范区,全区累计突破发明专利申请20000件、发明专利授权2000件、PCT专利申请800件、注册商标6000个、马德里商标注册60个,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80件。(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牵头主办)

    8.提升创新投融资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省、市、区科技金融政策联动,用足用好区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加大“苏科贷”、“宁科贷”、“溧科贷”等科技金融业务推进力度,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支持江苏省信用融资担保公司溧水分公司创新金融产品,最大限度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推进溧水区科创母基金持续发展,加快子基金设立步伐,聚焦新能源、临空、大健康、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智造等领域的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全区核心产业需求进行落地,精准匹配相关服务。成立溧水区信用担保基金,大力支持科技担保、科技信贷发展,推动形成资本市场支持的创新创业环境。“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增科创基金20个,基金规模达到50亿元。(区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主办,区科技局、财政局、高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制造业产业链区域竞争力

    9.夯实主导产业基础。聚焦新能源汽车、临空产业、健康产业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做大智能制造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临空产业、健康产业产值均比2020年翻一番。促进产业链提质增效。坚持以产业集群为主要载体建设产业链,聚焦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深耕细作。优先保障制造业用地需求,优先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十四五”期间,开发区确保每年新增1930亩工业用地,每年新出让工业用地占比不低于70%,到2025年,工业用地扩大到20.97平方公里。推进制造业与农业、服务业深度融合,建立三次产业互动机制。到2025年,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三次产业比重达到5:53:42,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结构全面迈向中高端。(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工信局、溧水规划资源分局、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培育壮大企业主体。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引进培育工程,对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能力企业的企业家和核心技术人才给予扶持。“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0家。实施独角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建立企业储备库,采取“一企一策”方式支持企业发展上市和并购。选择一批本土中小微科技企业,综合运用多种扶持方式和政策,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经营能力的本土创新型龙头企业。“十四五”期间,引进培育独角兽、瞪羚企业50家。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上市培育机制,促进企业与政府基金、市场基金、上市公司、科创企业的信息共享,建立后备上市企业与“新三板”精选层、创业板、科创板等上市“直通车”机制,加快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步伐。“十四五”期间,全区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0家。(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工信局、科技局、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打造长三角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

    11.实现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跃升。对现有整车企业明确发展方向,鼓励开沃、长安等企业向专用车方向发展,支持开沃加大研发力度、加快上市步伐。继续推动整车企业总部、研发机构、销售机构落地,力争再引进整车企业1-2家,同时培育上下游协同创新企业50家,成为全省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围绕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加快布局一批“三大电”、“三小电”、核心零部件等强链补链项目。到2025年,实现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全区规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突破200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0家。依托英博路普等国际龙头企业,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加大氢能源的自主研发力度,联合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落地。支持云海金属等重点新材料企业布局镁铝合金、碳纤维等汽车轻量化材料领域。鼓励开沃、比亚迪、长安等整车龙头企业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支持企业通过自主开发和区域战略合作方式增强L4级以上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加快智能网联核心硬件生产,运用人工智能、5G、大数据、虚拟仿真等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开发测试和体验示范场景建设,着力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L4级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测试基地。放大全球智慧出行大会、世界电动车大会等专业会展效应,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基地。(区工信局牵头主办,区投促局、科技局、开发区、东屏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12.提升临空制造产业化水平。推进航空新材料研发,提升自主研发水平。依托新材料国家火炬特色基地,发展高温合金材料、碳纤维材料,引进一批航空新材料企业。“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增航空新材料企业20家。依托南京模拟技术研究院、航天晨光、晨曦航空、阿普顿等研究院所和重点企业全面进军无人机市场,带动产业向伺服电机、任务模组、芯片开发等高价值环节延伸,布局定制化整机组装生产。加快推进民航适航审定中心项目落地,引入其独资或参股设立的维修检测企业,发展相关的维修检测制造。依托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积极引进半导体、精密仪表、智能仪器、航空零部件等研发制造项目,培育临空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工信局、开发区牵头主办)

    13.加速健康制造多元化裂变。利用空港优势,加快与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组建生物医药联盟,共建生物医药集中监管与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恒生制药、星银药业等本地龙头企业加大西药仿制药、非处方药、疫苗等方面的科技研发投入,积极引入生物医药研制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依托江苏省康复医院、宝能国际健康城、南京市颐养中心等健康产业项目对医疗器械的强大需求,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推动新隆医疗等区内企业技术升级,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拓展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各类智能设备的生产制造。积极引入全民健身等相关体育器械研发制造企业,打开南京和长三角体育运动装备市场。推动万德游乐、亚狮龙等本地体育器械制造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可穿戴方向发展。引入高值医用耗材生产研发企业,鼓励区内生物医药和运动器械企业向高值医疗耗材研制转型,提升高值医用耗材流通领域规模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到2025年,全区新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产值超360亿元。(区工信局、卫健委、文旅局(体育局)、投促局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14.强化智能制造产业关键支撑。发挥西门子行业领军作用,引进一批智能制造关联企业。推动永阳聚焦数控机床高端零部件和整机制造,形成数控机床百亿产业集群。依托传仕重工、高崎、川钿等机电龙头企业,推动台湾机电产业园形成50亿级产业集群。推进区内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聚焦智能工厂、制造服务化等方向,关注产品模块化设计、零部件智能生产、智能化装配及检测等环节。到2025年,全区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500亿元,建成20个示范性智能化制造企业。对区内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支持创维平面、创维冰洗、A·O·史密斯等家用消费电子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对标小米生态链和阿里智能等互联网家电平台,加快现有产品智能化升级和智能设备应用场景建设,着力提升智能感知、智能响应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满足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着力提升智能制造企业研发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加快轨道交通产业链延伸。依托中兴轨道、中盛铁路等轨道交通龙头企业,加强与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加快轨道交通重大技术装备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带动配套、专业服务等产业协同发展。鼓励现有企业加快提升关键技术的自主设计制造能力,瞄准车辆转向系统、制动系统、信号系统、电气系统等关键零部件领域,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核心环节延伸。(区工信局、投促局、科技局、开发区、各镇街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15.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潜力。重点攻关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新型人机交互等技术,加强与南京大学等高校人工智能学院的合作对接,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关键环节智能化实现全覆盖、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取得明显突破。制定鼓励智慧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研究数字经济、智慧园区建设工程,大力推广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推动智能科技与各领域应用场景相结合。到2025年,智慧产业应用初具规模,在“智慧+”领域形成一定特色。(区工信局牵头主办)

    (六)推进溧水经济开发区创成国家级开发区

    16.更大力度支持开发区争先进位。加大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的引进力度,到2025年,引进区域型总部企业10家以上,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40家以上,引进临空、大健康行业龙头企业15家以上。新能源汽车、临空经济、大健康、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年均增速20%以上。依托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大通关基地、空港会展小镇等开放平台,积极与自贸区协同创新、联动发展,争创综合保税区。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业融合,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工业旅游,打造工业旅游示范区。强化境外招商,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依托现有外资企业,扩大在美国、德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家的招引力度,瞄准世界500强企业重点突破,集聚一批国外高端项目落户。“十四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15亿美元。加大对上争取、对下统筹力度,继续保持开发区在全省省级开发区中综合评价排名的上升势头,力争稳定在全省前三位。“十四五”期间,创成国家级开发区,实现与南京经开区、江宁经开区鼎足而立的局面。(开发区牵头主办)

    17.点面结合推进开发区产城融合。以组团模式优化产业功能布局,重点实施临空与自贸联动区、新能源大道制造业创新带、团山数字化转型区、华夏幸福产业新城、康养示范产业园、三山湖中央商务区“六大”功能区组团发展。设计定制公交线路,实现开发区内部、开发区与禄口机场、高铁站的快速通达。启动三山湖中央商务区建设,完成三山湖周边景观建设,打造城市“中央公园”。提高中央商务区周边公共服务质量,综合考虑现有居民、新市民、产业工人、创新创业者需求,加快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南外仙林分校等配套项目建设。提供面向年轻群体的差异化供给,加快建设商业办公、文化交往等公共服务设施。到2025年,建成一座满足30万人口生产生活需求的国际化新城。(开发区牵头主办)

    18.集成创新探索开发区治理改革。按照国家和省支持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要求,帮助开发区争取审批事项权限下放,依法集中行使行政许可权,履行行政执法职责,支持开发区单独成立行政审批局和综合执法局。支持开发区“一区多平台”建设,探索共建发展、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体制机制。聚焦服务开发区建设发展,提升城市开发市场化运营能力,加快探索1.5级土地开发和自持经营模式。支持经开集团开展城市运营管理服务,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小区物业服务、商务租赁、绿化环卫等方面开展经营活动,提升综合运营水平。鼓励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投资,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进基金管理人团队强化基金管理能力,全面撬动市场主体活力,确保投资项目落户开发区。(开发区牵头主办)

    (七)构建服务区域的现代服务体系

    19.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聚焦提高产业创新力,发展科技服务、金融信息、现代物流、商务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发展服务型制造,支持制造企业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推动服务向制造拓展,鼓励服务企业发挥数据、技术、渠道、创意等要素优势,通过个性化定制、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实现服务产品化发展。(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科技局、工信局、交运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加快发展健康养老、体育休闲、文化娱乐等产业,扩大服务供给。结合人口集聚特点,提升用户需求挖掘技术的精准性,打造引导溧水消费结构升级的服务产业新业态。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定在42%左右,服务业质量明显提升,服务腹地范围扩大至句容、高淳、禄口、博望等周边地区,形成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商务局、文旅局(体育局)、民政局、卫健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建设港产城深度融合的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

    21.集聚区域消费新业态。依托机场跨境电商产业园,采取“前店后仓”的模式,拓展跨境电商业务。到2025年,跨境电商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年对外贸易额突破160亿元。市场化运营保税直播大厦,建立与MCN(多渠道网络服务)机构的C2M模式(用户直连制造模式),培育直播品牌。到2025年,引入电商直播企业150家,电商销售营业额突破15亿元。重点发展过境消费、商务出行、空铁换乘、口岸贸易、商务租赁等临空消费。聚焦面向全球的消费采购和面向长三角的假日出行。在机场周边建设集聚多种消费业态的一站式购物中心和高端星级酒店。衔接禄口机场中长期发展规划,满足过境商务出行需求,到2025年,建成消费综合体1座、星级酒店3家。开展生物医药类保税仓储,对生物医药类特殊物品等冷冻、冷藏、恒温货物提供个性化存储、运输服务。开展制造业核心零部件进口贸易,为自贸区3D智造和本地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企业提供原料、零配件进口服务。到2025年,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实现年进出口贸易额30亿元。(区商务局、开发区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22.推进会展业迈向国际化。明确空港国际博览中心以制造业产业会展为主,白马农业国际博览中心以农业、健康、绿色科技产业会展为主。“十四五”期间,空港国际博览中心实现净展面积达7万平方米,会议中心及星级酒店投入使用,白马农业国际博览中心后期扩建工程完成建设,净展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五星级酒店及配套设施投入使用。“十四五”期间,实现空港国际博览中心、白马农业国际博览中心两大展馆年举办各类展会活动超百场,其中国际级展会20场,国家级展会30场,积极争取UFI(国际展览联盟)认证展会落户并作为国内永久会址。健全会展保障制度,统筹酒店、旅游、文创等相关产业,扩大会展对经济的带动效应。“十四五”期间,每年引进会展服务企业1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0家。加快会展衍生产业发展,促进交通、物流、金融、旅游、餐饮、住宿等上下游产业融合,打造会展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带来增收超20亿元,集聚高素质人口2万人。完善小镇周边地块的片区开发,实现商业导入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常住人口向三山湖中心集聚,形成服务周边区域的中央商务区,集聚国际商务、金融会计、产品分销、特色设计等高端商务功能。(区商务局牵头主办,开发区、农高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23.提升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积极争取国际快件中心落地,建设进出口集散处理中心和国际货邮处理中心,打造国际货邮综合口岸。大力发展各类专业物流,把握冷链物流快速发展机遇,布局生物医药、花卉生鲜等冷链物流产业。积极引进专业会展物流商,配套各类各大国际国内会展,发展会展物流业。依托京东、嘉地、诚通等专业物流运营商,提供更加丰富、专业的物流服务配套。到2025年,各类专业物流年产值突破240亿元。(区商务局、开发区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九)高标准打造全域健康旅游目的地

    24.打造全域旅游溧水样本。高质量创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南京都市圈最美旅游目的地、长三角休闲康养基地,成为“水韵江苏”“美丽古都”的重要展示窗口。到2025年,全区年接待游客人数达2000万,旅游收入超200亿元。依托旅游核心吸引物不断丰富完善旅游业态和公共配套,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特色乡村旅游点和特色网红打卡点。到2025年,争创国家4A级景区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推进智慧景区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智慧景区”,推进智慧管理与智慧服务数据集成,实现无线网络共享、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等全覆盖。利用VR高清和网红直播等技术展示全域全景,满足“云旅游”体验需求。升级旅游惠民年卡,加强与支付宝、微信等O2O平台合作,拓展吃住行游购娱等文旅“云消费”渠道。(区文旅局牵头主办,产业集团、开发区、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25.丰富全域旅游产品供给。挖掘天生桥、大运河文化资源,开展艺术写生、地质研学等寻访之旅。发扬红色文化,以红色李巷为核心,打造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体验等红色之旅。突显秦源文化,以秦淮源头灯会、通济街、无想水镇为基础,深度推广秦淮源头文化之旅。加快推进重点体育项目建设,依托国家极限运动馆等载体,打响中国极限运动基地品牌。继续举办山地半程马拉松、山地自行车赛、皮划艇等户外体育赛事,扩大参与人群和品牌影响。针对周边溧阳、宜兴、马鞍山、芜湖等城市打造极具吸引力的康养旅游产品。加快康养院子项目建设,到2025年,成功运营800个康养院子和1200间民宿客房。瞄准长三角亲子游市场,以农业采摘、研学活动、文化体验等为核心,以家庭为单位定制旅游计划,打造适合老中青幼四代同行的旅游线路。依托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与学校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共建溧水研学游品牌。(区文旅局(体育局)牵头主办,区委宣传部、城建集团、产业集团、各镇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6.提升全域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基础配套硬实力。完善旅游交通体系,加快旅游环线交通建设。建设配套餐饮、商业、住宿、娱乐等项目,打造全天候全时段旅游体验。整合已有建筑资源、村庄资源,高质量建设精品民宿,形成民宿集聚区。到2025年,全区星级酒店达到4家,可提供床位800个,建成50家以上精品民宿、1个房车露营基地。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强化景区管理、品牌创建、日常运营等专题培训,保障培训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实现年培训旅游从业人员1000人次。充分发挥文旅志愿者的作用,加快培育一批“金牌导游”、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本土旅行达人和旅游自媒体。与中央、省市主流媒体合作,拓展与传统媒体、新媒体、在线旅游平台等推广渠道。在空港口岸、铁路站点、客运车站、通溧高速入口、地铁沿线、旅游公交、南京及主要客源城市核心中央商务区投放溧水旅游形象广告,形成完备的溧水旅游宣传营销体系。(区文旅局牵头主办,区委宣传部、区交运局、农业农村局、产业集团、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全面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27.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全面实行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严格规范永久基本农田上农业生产活动。制定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具体措施。完善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张图”。加快耕地质量提升综合示范区建设,确保连片区域耕地质量不低于高标准农田要求,全面消除抛荒地。到2025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57.13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重达到90%。(区农业农村局、溧水规划资源分局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28.优化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护“一湖六库、七河串珠”的河湖水系格局,预留后续发展空间。补强防洪排涝薄弱环节,强化综合防控能力,提升骨干防洪排涝工程标准,按照城市防洪标准规划加强开发区防洪能力。加强石臼湖与秦淮河两大水系沟通互济,扩大清水通道,优化水资源配置。完善供水管网布局,推进水资源供用耗排全过程管理,加快污水管网提标改造,强化控源截污。到2025年,石臼湖溧水段湖堤防洪标准达到40年一遇,天生桥河、新桥河、云鹤支河主堤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主要撇洪沟达到20年一遇。(区水务局牵头主办)

    29.加强粮食和物资储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强化储备粮管理,增强粮食安全和战略应急物资储备。持续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完成沙塘庵粮食产业园项目建设。推进科技储粮、绿色储粮,提升粮库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整合1万吨以下库点,升级2万吨以上库点,全区粮食库点控制在5个以内,总仓容突破20万吨。在秦淮河航道沿线选址建设粮食专用码头,配建一个3万吨级中转库,打通苏北主产区和苏南主销区水路通道。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粮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提升大米加工水平,打造溧水粮食品牌。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建设洪蓝街道仓口中国(南京)粮食文化博物馆。(区发改委牵头主办)

    (十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

    30.推动粮食机械化种植。积极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划定工作,开展稻麦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建设。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2.5万亩。提升农机公共服务水平,培育农机租赁市场,创建农机示范大户、示范合作社。到2025年,创建农机合作社2家。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机械化耕种面积逐年增长,创建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到2025年,全区高标准农田实现机械化耕种全覆盖,稻麦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95%。(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主办)

    31.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发展。坚持“优质、高效、生态、品牌”的发展思路,突出草莓、蓝莓、优质稻米、蔬菜、茶叶五个主导产业,推进畜牧、水产两个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强化“5+2”健康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到2025年,优质粮油播种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优质稻麦品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优质粮油产值达10亿元;优质水产产值达13.3亿元,特色水产养殖比重达90%。建立溧水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加大溧水农产品推介宣传,与阿里生鲜等互联网平台合作建立直采制度、建设直供基地。扩大“无想田园”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打造“傅家边草莓”“白马蓝莓”“湫湖大米”“公正稻米”等知名品牌,构建以“无想田园”为龙头、重点产业品牌为基础、龙头企业品牌为主体的三牌同创体系。到2025年,实现“无想田园”品牌农产品销售额20亿元,品牌价值突破1亿元。以创新驱动溧水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集中科研优势力量进行优质、绿色品种攻关,强化市场主体培育,加快推进种业优势基地建设。构建产业模式更加成熟、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经营机制更加多元、质量标准更加完善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主办,区商务局、市场监管局、供销社、产业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32.加快“数字农业”发展。加快草莓、蓝莓、优质稻米、蔬菜、茶叶等农产品全产业链数据信息平台建设,构建溧水农业农村信息系统。创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新型服务业态,强化“无想田园”区域公用品牌与农产品网络电商紧密合作,推动其与供销e家、邮乐购等综合电商平台及知名电商企业紧密合作,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和快递物流园区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区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10亿元。(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主办,区商务局、供销社、产业集团按职责分工负责)

    33.推动农业园区特色化升级。完善“一核一轴三片多节点”的现代农业空间格局,加快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促进主要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适应农村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白马创成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推动和凤、傅家边、石湫园区等7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开展市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创建,科学划分各类乡村经济发展片区,分层分类促进不同类型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主办)

    34.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培育。组建以家庭农场为主要成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联盟。加强农业职业能力培训,培养懂经营、懂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增加农业加工制造业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厂工作。推进大学生和新农民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为农业领域创业者提供服务。到2025年,创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家、省级以上示范合作社50家、省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60家、培育产值超亿元的特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主办)

    (十二)高水平建设江苏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35.高起点谋划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按照“生根出访+创新园区+功能集成”的发展路径,建设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创新服务、示范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示范区。深化与国外高校、研发机构合作,围绕现代种业、特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效设施农业、智慧农机装备、农业物联网等领域,面向全球招引人才、技术和项目。加强与国内外官方机构、企业、民间组织等合作,推动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的农业科技项目落地。积极申办全国新农民新业态创新创业大会、全球农业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国际国内农业企业家沙龙、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会等创新创业活动。参与农业国际分工,为农产品的供求双方提供最新、最全的市场信息,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资源配置机制,推动农业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农高区、区农业农村局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36.高层次打造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地。依托江南大学,重点打造未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支持作物表型组学研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国际一流作物基因资源研究平台。支持创建更多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载体,建设院士在内的顶尖人才集聚载体,推动星创天地、农科驿站等小微载体建设。引进中化农业、中粮集团等农业领域央企,强化与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等国际农业巨头的合作,建设面向社会的公共实验平台,完善科技孵化及产业配套设施。增加农业科技服务有效供给、加强供需对接,推进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创新,强化高校院所服务功能,壮大市场化、社会化服务力量,加快构建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成立绿色食品和保健品标准化认证中心,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保健品的标准化研究。制定出台相关的标准和政策,构建从区域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一站式认证机构。(农高区牵头主办)

    37.高标准建设科技振兴乡村样板区。充分发挥溧水在绿色、有机农业以及蔬果种植方面的优势,引进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形成完整的健康食品产业链。鼓励现有食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健康食品和药食同源的保健食品。重视质量管理与品牌建设,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和营销手段,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全国知名度的健康食品品牌。到2025年,重点引入未来食品相关企业35家,实现未来食品产值达50亿元。积极对接5G、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资源,共同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攻关。联合开展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农业传感器等设备研发,提升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物联网应用水平。探索打造“无人农场”,并逐步推进物联网应用向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拓展,合力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区。围绕“园镇合一”的发展模式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启动未来食品产业园路网建设,完善中饮巴比、道格勒食品等重大项目的管网配套和污水处理。在综合生活服务区积极引进优质的社会资源,全面提升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覆盖面和质量,进一步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发挥南京国家农高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农高区牵头主办)

    (十三)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局

    38.积极争取国家战略机遇转化落地。全面融入创新产业体系,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合作,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提前谋划溧水与杭州的第二通道,推进宁宣铁路、扬镇宁马铁路、宁宣高速南延等项目,形成互联互通、协同管理的基础设施体系。坚持生态优先,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让一体化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科技局、交运局、溧水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9.对标上海虹桥提升枢纽经济。借鉴虹桥枢纽发展模式,对接东部机场集团和上海铁路局推动快速换乘体系落地。推动空港会展小镇与虹桥国际会展中心围绕场馆建设运营加强交流,优化提升会展运营水平。主动吸收虹桥会展资源外溢,加快引进在沪商务贸易企业设立分支机构,深化两地会展交流合作、共同孵化品牌论坛,打造国际化商务贸易和枢纽经济融合的会展小镇。(区发改委牵头,区交运局、商务局、开发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40.推进宁锡常接合片区一体化建设。利用宁锡常国家城乡融合示范区建设机遇推进一体化发展。争取南京市域快线(18号线)延伸至溧水后辐射至溧阳、金坛等地,推进接合片区内S340、中部干线、南部干线等国省干线建设。联动溧阳天目湖、高淳慢城、宜兴紫砂、金坛茅山等资源发展区域文旅,探索旅游线路及标识、公园年卡、文创产品一体化联动。联合申办跨区域高等级赛事会议,打造长三角休闲度假和赛事活动目的地。统一落后产能淘汰标准,推进区域绿色发展。(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交运局、文旅局(体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1.探索南京南部苏皖合作新模式。推动构建区域复合交通体系,完善新型旅游交通设施布局。培育引导沿线产业创新发展,实现新经济发展与宁宣黄地区生态、绿色、旅游需求相匹配。进一步优化高铁沿线区域生态功能格局,划定各类生态保护单元并制定具体开发细则要求,实现宁宣黄成长带生态共保共治。联动高淳区、安徽马鞍山博望区、当涂县共同推进石臼湖水污染治理,构建石臼湖生态环境联动保护、统筹使用格局。严格落实源头控制,加大执法力度,持续协同推进围网拆除、增殖放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维护好石臼湖天鹅自然保护区,按时保质完成石臼湖、秦淮河等长江流域十年禁捕退捕任务。在保护的前提下,强化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的合作共建,利用好“天空之镜”的网红效应,加快形成环石臼湖旅游风光带。(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交运局、溧水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水务局、文旅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将宁杭合作试验区建设成长三角跨省合作示范区

    42.争做宁杭生态经济带“小龙头”。落实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加强重要规划协调衔接、重大政策决策会商。放大宁宣黄、宁杭交汇点区位优势,加强与沿线城市合作交流,共同发展文旅健康、现代农业、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专业会展等生态经济。加快宁杭合作试验区效益转化,合力创建国家级、省级跨省合作示范区,将溧水打造成为长三角绿色发展增长极和带动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的“小龙头”。(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文旅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3.高水平建设生态智慧未来城。围绕溧水站和站前广场打造站城一体创智核心圈。整合高铁站房、有轨公交、集散中心、城市航站楼、综合换乘大厅等功能,建设24万平方米的站前综合体及总部商务区。围绕核心圈建设人才公寓、安居社区和创智社区。导入汉威研创园、中科创新广场等研发项目。完善启动区路网,加快溧东大道、龙山东路、中山东路、智谷路等主干路网建设。创新片区采用TOD模式(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进行开发运营,完善智慧园区顶层设计。围绕新材料、数字产业、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方向,加快招商引资,集聚重大项目落地。(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交运局、溧水规划资源分局、商务局、投促局、产业集团、东屏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44.开辟“溧水-余杭”合作共赢新局面。探索建设科创研发双向“飞地”。加快与余杭区重大科研平台对接,强化与余杭区5G创新园、区块链产业园、互联网小镇等产业发展载体联动。深化与浙江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推动共建研发中心、大学科技园,鼓励相关院校在溧水企业建立实习基地。依托余杭众创空间资源,建立飞地孵化器,提升离岸创业人才孵化能力。加快形成数字产业转化承载地。推动余杭数字产业终端产品在溧水生产,推进余杭中小企业创意成果在溧水转化,推广余杭数字化解决方案在溧水应用。促进两区共性产业互联网平台对接,促进两区开展基于数据的跨区域、分布式资源共享与生产运营。建立健全两地常态化合作机制。双方共同向上争取更多合作事项纳入国家、长三角办和两省两市的战略布局。积极筹办长三角各级峰会,成立宁杭生态经济带研究会,不断扩大两地合作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影响力。(区发改委牵头主办,产业集团、东屏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建设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联动创新发展区

    45.创成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推动自贸区联动融合创新发展。推动南京临空经济示范区溧水片区与自贸区联动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江苏省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扩区首选地。依托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争创综合保税区,满足自贸区南京片区企业保税业务需求。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落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相关政策。推进投资便利化,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法定权限内复制自贸区外商投资便利化制度。加快入园企业招引注册。启动建设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示范园,开展企业注册、招商引资、形象展示、制度创新等联动发展工作。积极争取符合全市主导产业定位及开放型经济领域的企业按照“一址多照”模式在园内注册,实现“示范园内注册、南京片区外经营”。到2025年,企业落户注册总数达到130家。(区商务局、开发区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46.推进制度共享实现更高水平开放。推动制度创新共试。学习全国自贸区改革试点实践经验,依托溧水优势产业和平台载体开展跨领域、跨层级、跨区域的制度创新实践。向上争取改革试点任务,整合现有改革成果,形成具有特色和亮点的制度创新样板。依托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对接上海临港,创新区域产业联动机制。通过有世界影响的国际会议论坛,加速全球高端资源对接,推动区域高水平开放。(区商务局牵头主办)

    (十六)构建全域美丽的国土空间新格局

    47.严格实施国土空间底线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按照生态功能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持底线思维,生产生活不突破生态保护红线,开发建设不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坚持分类管控,根据生态环境功能、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划定环境管控单元,实施差别化生态环境管控措施。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所禁止的行为严格监管。交通、水利、能源、通讯等建设项目确需占用基本农田的,严格按照法定审批流程办理。严守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划定城镇开发边界。适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供给,推动城镇空间以存量用地和结构优化为主,建立建设用地增存挂钩机制,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集约高效利用,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加速推进土地征收成片开发方案编制,为城镇发展的各重点板块项目落地与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供保障。加强各类基础设施走廊的综合设置,重点推进轨道交通场站周边地区的综合开发利用,鼓励工业用地功能置换和混合使用。(溧水规划资源分局牵头主办)

    48.加快提升“六大经济功能区”空间布局。构建全域空间绿色发展新格局。优化全域空间结构,构建多组团、网络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布局形态,全面推进永阳新城、空港国际城、生态智慧未来城、石湫文艺科教新城、南京国家农高区、南部特色田园片区“六大经济功能区”建设。推动永阳新城完善服务品质、补足新功能新业态,放大极限运动馆等高能级载体效应,打造健康活力品质城区和美好生活示范区;加快中心城区有机更新,促进洪蓝街道融合发展,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与永阳新城深度融合。加快临空产业集聚,重点推进空港新城中央CBD(中央商务区)建设,打造“快节奏、高能级”的三山湖城市客厅,提升人口集聚服务能力,形成辐射区域的空港国际城。生态智慧未来城加快启动区内枢纽综合体等建设,围绕新材料、智能制造、数字产业,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跨省合作试验区。石湫文艺科教新城加快推进南京艺术学院、江苏传媒学院、荔枝广场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中心商业及公共服务设施,打造“东方山谷中的艺术学镇”。南京国家农高区高标准建设产业集中区、生活配套区、大学新校区等功能板块,构建人才吸附、项目集聚的“强磁场”,打造全国绿色智慧农业示范区。鼓励晶桥、和凤等南部板块走绿色发展道路,支持晶桥加速集聚健康产业项目,建设民革中央康养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和凤加快台湾机电产业园建设,打造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示范园区;支持南部特色田园片区打造全域旅游新支点。(区发改委牵头主办,相关部门和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49.优化村庄发展格局。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规模。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合理确定进城、入镇、留乡的人口比例和分布。调整优化村庄布局,逐步提高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效率。科学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注重保护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防止乡村景观与功能城市化。加强村庄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严格落实全区镇村布点规划,到2035年,形成村庄撤并搬迁数量473个,集聚提升类村庄数量130个,特色保护类村庄数量71个,另外其他一般村231个。“十四五”期间,建设美丽宜居乡村200个,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示范组团6个。(溧水规划资源分局、区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十七)构建综合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

    50.强化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高铁上的长三角”重要节点。进一步完善溧水境内高铁主骨架,推进宁宣铁路、扬镇宁马铁路项目建设,形成“两纵一横”高铁网,直连长三角重要城市。深化宁宣铁路溧水段线位研究,争取洪蓝选址设站,强化站点对溧水主城区的带动,并兼顾石湫文艺科教新城发展。争取高铁班次加密,强化形成溧水与南京、杭州、上海、苏南、安徽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和重点地区的交通联系和要素流通。利用区位优势,加快构建水陆空一体的综合立体货运体系;强化对外衔接通道构建,形成便捷高效的陆路对外货运大通道。(区交运局牵头主办)

    51.打造高效畅达的交通格局。缩短与南京主城时空距离。推进溧水至南京主城的免费快速干线通道建设,争取南京市域快线(18号线)延伸至溧水,研究高速收费站外迁,降低主城到溧水的费用成本。谋划与主城间的高铁公交化运营模式,通过购买月卡、刷脸进站等方式提升城际旅客出行体验,提高溧水和主城的通勤效率。增加地铁S1接S7、S9号线大站快线运营班次,常态化定制快线运行时刻表,丰富溧水到主城的快速轨道出行方式。建设快速安全的现代路网。推进区内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宁宣高速南延工程及傅家边互通建设,实施204省道二期改扩建工程,推进宁杭高速改扩建前期工作,力争“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推动农村公路联络线建设,推行“路长制”养护模式。发展特色旅游交通,结合溧水自身资源禀赋和旅游线路,实现与景区无缝衔接。到2025年,溧水境内高速公路总里程114.9公里,国省干线总里程达到218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1450公里。创新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推动秦淮河航道整治,依托秦淮河三级航道,释放水运运输优势,结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打造水运物流大通道,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同时充分发挥岸线功能,合理开发岸线,实现对秦淮河航道的充分利用,结合区内企业的需求,规划建设多用途码头。探索建设中低运量公共交通系统,串联区内重大产业、交通枢纽、旅游景点,加强与机场、高铁的快速连通,研究适合溧水未来城市发展的中低运量轨道制式标准,推进低运量轨道示范线建设。(区交运局牵头主办)

    52.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聚焦5G、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城市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促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联动,通过新基建行动激发溧水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00个,智慧停车车位1万个。推进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实施燃气一体化,采取管道燃气特许经营项目出让的方式,实施燃气管网工程建设。到2025年,完成各类燃气管线建设285.3公里,其中高压管线119公里,中压管线121.3公里,燃气支管网45公里。完善水务发展,持续推进与城市能力相匹配的供排水管网及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城乡污水同规划同建设同运营同管理,补足农污设施专业运营一体化短板,狠抓城市老旧供污水管网及设施改造。全力做好30万吨/日新水厂和污水厂5万吨/日四期扩建工程投产运营。强化市政设施安全保障。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建立并动态维护市政设施运行数据库。实施消隐行动,加强桥梁、水库、市政管线等重大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加快完成重大设施除险加固,加强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管理。(区交运局、城建局、水务局、水务集团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十八)打造魅力宜居的现代化中心城区

    53.有序推进老城有机更新。加快老城客厅建设步伐。优先把老旧建筑、闲置地块改造为城市公共空间,推动飞燕文化产业街区、永寿坊文化街区及周边进一步改造。系统研究通济街、寺桥片区改造提升方案,精心打造一批城市景观地标。适时启动主要道路景观提升、背街小巷整治,“十四五”期间,提升改造20条主次干道、25条背街小巷。综合采取留、改、拆措施,实施城区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十四五”期间,集中连片整治城区74个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危旧房34.92万平方米,坚决遏制新增违建行为。提升城市河流景观化建设、城市重点片区绿化,打造4个健康公园,整治3条城市河流。(区城建局牵头主办,区城管局、房产局、水务局、产业集团、水务集团、相关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54.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提质扩容。支持洪蓝新城开发建设。高标准实施4.5平方公里洪蓝新城开发建设,推动规划衔接、设施联通、产城融合、公共服务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重点围绕中心城区空间布局优化、综合配套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品味提升、高素质人口集聚等方面,加快与中心城区在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无缝衔接,加快发展融入中心城区的都市工业、观光农业与现代服务业,形成“连一优二带三”的产业格局,全面建成中心城区重要功能区。(溧水规划资源分局牵头主办,区发改委、交运局、教育局、卫健委、洪蓝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55.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城市管理科学高效。按照“花园城市”建设标准,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和景观品质,提升景观亮化建设水平,打造珍珠路、通济街、永寿坊等区域灯光秀,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加强交通综合整治,排查整治中心城区交通堵点,全面治理停车乱、停车难问题。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实时感知、预警预测、精准调度、一网统管的城市治理新体系。严格落实《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成运行天山水泥窑协同处置项目等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到2025年,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95%,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500吨/日,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区城建局、城管局、溧水公安分局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十九)打造符合乡村振兴样板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56.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制度,到2025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交易面积达750亩。探索多样化利用方式,探索闲置宅基地、废弃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转化途径。健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市场化机制,完善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建立使用权抵押贷款机制。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推动开发市场化产业化科技创新成果,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十四五”期间,农业技术合同登记额达8000万元。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科技成果产权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入乡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技术入股,拓展科研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服务机制。发挥各类创新载体作用,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推进现有平台提档升级,打造一批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和产业协同发展优质项目。创新产业平台和业态,打通产业融合发展链条,推进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推动种植基地规模化标准化建设,依托跨境电商平台打通农产品出口通道。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力发展多元化生态产业,扩大区域公用品牌使用范围。推动生态资源价值转化,建立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框架和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绩效考核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切实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效能。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的联动机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农村各类产权流转交易,落实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科技局、农业农村局、人社局、溧水规划资源分局、溧水生态环境局、农高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57.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村绿化美化水平,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探索农村有机垃圾就地生态处理。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运行水平,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向村庄延伸,实现规划布点村污水治理设施全覆盖。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建设和改造,每年新(改)建三类以上公厕50座。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强化农房建设管控和乡村风貌引导,鼓励落实市级农房户型指导性设计方案,提升农民住房品质和村庄环境。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快培养适应非农产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实施乡土人才“三带”行动计划、高素质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健全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培训+推介”“培训+订单”等培训方式,引导乡土人才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加快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到2025年,全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90%。深化农村金融改革。鼓励政策性银行将更多优惠资金投向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打通乡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大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探索农业产业链金融和信贷质押类金融产品创新。持续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加快农业保险险种创新。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各类涉农经营主体提供高质量融资担保服务。支持涉农企业开展直接融资,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注重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从农村青年技术人员、行业协会负责人、农业合作社带头人中发掘人才储备资源。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向年纪轻、素质高的实用技术人才倾斜,并择优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队伍。完善成员界定和股权设置,有序开展试验区村社分账、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制度等试验任务,引导深化村集体更好地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到2025年,全区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50万元。(区发改委、农业农村局、溧水生态环境局、溧水规划资源分局、城建局、城管局、人社局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58.推动南部特色田园片区融合发展。推动和凤打造“和美凤鸣”南大门。持续深化“和美凤鸣”旅游品牌。加快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打造极具特色的“味稻小镇”,全面提升溧水南大门的形象。推动晶桥打造“绿色崛起”新样本。牢牢把握“健康溧水”核心区、民革中央康养产业实践基地的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晶桥生态资源优势,以绿色发展理念重塑发展方式,推动“健康+”产业加速集聚,探索生态价值向经济社会价值转换的绿色发展路径,在健康促进乡村振兴、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康+旅游”等方面形成示范。加快推进中国中医健康养生示范区等一批综合性龙头项目建设,打造“绿色崛起”新样本。(和凤镇、晶桥镇牵头主办)

    (二十)筑牢绿色发展本底

    59.优化全域生态格局。严格生态空间刚性管控。深入推进生态红线保护规划细化落地,加强生态红线区域内项目、设施的排查清理整顿,制定并有序实施生态整治、恢复计划。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有序推进主要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推进沿常合高速、宁杭高速等主要高速的防护林建设,构建高速公路沿线绿化防护生态廊道。到2025年,全区林木覆盖率达到35%。(溧水生态环境局牵头主办,溧水规划资源分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0.构建污染防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工业污染全过程控制,实现全行业全要素达标排放,强化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执法和监测。加快国三营运柴油货车淘汰更新。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控制,严格管控各类施工和道路扬尘污染。“十四五”期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及PM2.5浓度均达到省市下达指标。推进水污染防治行动。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和“断面长制”。强化工业废水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到2025年,主要河湖水库水质明显改善,基本实现高质量全域Ⅲ类水目标。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建立全区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及其开发利用的负面清单积极探索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及保护。到2025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3%。(溧水生态环境局牵头主办,溧水规划资源分局、区水务局、交运局、城建局、城管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61.加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推进闲置土地清理处置,提升建设用地效率效益。有序开展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到202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62.4万亩。提高水资源利用水平。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构建重点用水户监控管理体系。高质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到2025年,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在4.1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0%。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节能行动重点工程,重点削减非电行业煤炭消费总量,开展煤炭清洁利用。加快推进重大节能环保装备产品产业化,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产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抓紧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加快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到2025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目标范围以内,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100%。(溧水规划资源分局牵头主办,区发改委、水务局、工信局、城建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62.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制。创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机制。探索成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中心,利用“多规合一”改革成果,以及政府信息共享系统的数据和资源。构建数据库,依据数据库分析内容指引现场核查,实现全区审计共用一套系统,确保精准高效实施审计。积极创新技术方法,实现新技术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的有机整合。(溧水规划资源分局牵头主办)

    63.全面落实生态补偿制度。创新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推进有关转移支付分配与生态保护成效挂钩,探索资金、政策、产业及技术等多元互补方式。扩大补偿范围,逐步实现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全覆盖。建立并完善水环境区域补偿标准体系,按照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补偿额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税收返还优惠政策,完善“政府补贴+第三方治理+发展扶持资金”联动机制。(溧水生态环境局牵头主办)

    64。创新环境监管联动机制。创新跨区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完善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实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执法。深化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完善失信联合惩戒等机制,进一步提升执法监管成效。(溧水生态环境局牵头主办)

    (二十二)推动健康江苏实践示范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65.构建一体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建成。加快2家区级医院卒中、胸痛、创伤、高危孕产妇、高危新生儿五大救治中心的网格化建设。完善区疾控中心、区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创成国家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积极推进省健康促进区创建工作。妇幼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以区级医院为龙头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链条衔接顺畅。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形成。建成区域精神卫生中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全面形成,建成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展示中心。(区卫健委牵头主办)

    66.构建高效化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区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区中医院创成三级甲等中医院。加大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医师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永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白马中心卫生院创建成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石湫中心卫生院转设为二级医院,柘塘中心卫生院转设为二级中医院,并建成区域医疗中心。实现社区医院建设全覆盖。优化村(社区)卫生服务布局,2025年创成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阁20个,实现甲级村卫生室全覆盖。到2025年,全区常住居民每千人口拥有病床7张、执业(助理)医师3.2人、注册护士4人。提升重点特色专科诊疗水平。加强与市级专科医院合作,推动实现口腔病防治院与南京市口腔医院、妇幼保健院与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紧密型合作,全面提升专科医院的专病救治服务能力,提高我区口腔医疗、妇幼医疗服务能力和整体服务效率。到2025年,2家专科医院均创成二级甲等专科医院。(区卫健委牵头主办)

    67.构建多元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建立以区中医院为龙头,涵盖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等功能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区中医院中医临床专科建设,建成较高水平的中医药制剂中心。到2025年,区中医院开展中医医疗技术超过60种,中药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比例超过60%。推动中医药服务多元发展。支持区中医院“治未病”科建设,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和健康干预。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积极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应急救治中的突出作用。打通中医药产业化关键环节。联合中医药科研机构和中医药人才,优选本地区宜种植的中医药材。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中药材种植、加工、萃取、科研、科普一体化基地。加快中国中医健康养生示范区和无想国医小镇两大中医药产业核心项目建设。筹办中医药领域相关会议、论坛等活动,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推进师承教育。加强中医药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建设名医名家工作室和学术流派工作室,系统学习传承名医名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重点培养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加强中医护理、中药、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健康服务等各类紧缺人才培养。(区卫健委牵头主办)

    68.构建特色化康养服务体系。建成江苏省康复医院、宝能国际健康城等重点项目,加快形成江苏一流的高端康养产业集群。到2025年,将溧水打造成全省一流的“一站式”康复基地。提升康复医疗服务技术。成立康复医学质控组,组织实施康复医疗服务质控活动,根据制定的标准和规范,定期组织服务、技术、项目、设备达标评审评价活动。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养康护一体化联合病房、临终关怀科、康复医学科实质性运作。建立三级康复医疗网络间双向转诊机制,实现康复对象全周期管理有机衔接。树立区域养老服务新地标。加快推进南京市颐养中心项目建设,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智能化养老等多种服务模式。加快区级医院老年医学科能力建设,力争建成一个老年医学中心。积极引入5级养老机构,培育一批综合性高端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国际化与本地化专业培训。到2025年,拥有5级养老机构2家,培训养老服务护理人员400人。(区卫健委、民政局、开发区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二十三)持续推进富民增收

    69.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强化工资性收入与企业效益协同,稳步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增加更多的居民经营性收入。拓宽居民财产增收渠道,着力提高财产性收入比重。实施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畅通农村资产资源资本化运营渠道,着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计划,多措并举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区发改委牵头主办)

    70.保障群众充分就业创业。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残疾人、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推动社保费减免、稳岗返还、失业保险保障等政策落实。积极引导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做好广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完善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制度,搭建城乡统筹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面向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岗位”。推进校企联动,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鼓励专业人才到主导产业相关领域就业创业。拓展创业平台,优化人才创新创业政策。积极推广“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进一步完善稳就业、促创业、控失业综合政策体系,确保实现充分就业。“十四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5%以下。(区人社局牵头主办)

    (二十四)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71.健全社会保险制度。深入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建立健全参保工作机制,优化创新社保经办服务。全面推进灵活就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新生代农民工等群体参保,逐步提高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待遇。认真落实医保城乡一体化改革,加快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制度。健全失业保险标准调整机制,动态调整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实现对参保人员的精准管理和动态信息更新,确保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到98%。加快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险体系。实施权利与义务相联系的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的协同互补。鼓励发展多种类型的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根据条件,建立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区人社局、溧水医保分局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72.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救助覆盖面,加大特殊群体关心关怀力度。动态提高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0-14周岁残疾儿童免费康复服务全覆盖,推进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康复、托养服务。将低保、特困供养等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医保、大病保险费用纳入财政保障。实施独居老人关爱项目,对失独等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实现全覆盖。推进儿童“关爱之家”、事实孤儿“梦想小屋”、困境青少年“一网三库”项目建设。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以社区为主体建立社会互助制度,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加强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福利制度的衔接,拓宽救助渠道,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积极性。(区卫健委、民政局、溧水医保分局、残联、共青团区委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73.增强住房保障能力。坚持“房住不炒”,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优先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降低住房保障准入门槛。加大对优秀人才、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保障力度,到2025年,新增保障性住房供给25500套以上,其中公租房140套,人才公寓400套,安置房25000套以上。严格规范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居住使用管理,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运营,完善住房保障准入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回购和上市交易管理制度。(区房产局牵头主办)

    74.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满足托底性公共服务的基础上,高质量、高效率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推进乡村公共服务标准化。以服务人口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实现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均等享受公共服务。在社区层面按照15分钟步行可达的标准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和公共空间,加快建设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力量,提高社区规划和建设工作的有效性,提高社区凝聚力。推进服务资源向妇女、儿童、青少年、残障人士、老年人等人群倾斜,切实保障重点人群合法权益。(区发改委牵头主办)

    (二十五)坚持发展人民满意教育

    75.强化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托育机构标准和布局,促进托幼一体化,全面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完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与监测体系。重视农村儿童学前教育和0-3岁婴幼儿教育,积极探索城区幼儿园与镇街幼儿园结对共建模式。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惠民幼儿园,多渠道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建幼儿园20所,其中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惠民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0%以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落实全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多渠道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创优集团化办学、教育联盟办学模式,加快引进区外优质教育资源,“十四五”期间,引进名校名园20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建义务教育学校8所,改扩建中小学6所,新增公办基础教育学位1.55万个。培养师德师能优秀的师资力量,扩大中青年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到2025年,高级(一级)及以上教师数量达到2400人,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全力支持省溧中在全省县域高中争先进位,加强优生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升“双一流”高校达线率,“十四五”期间创成高品质示范高中。加快推进二高中与南通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深度合作,通过共办重点班等方式,推动二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引领三高中错位发展,走好特色差别化发展之路。“十四五”期间,新建高中学校1所,增加学位2000人。(区教育局牵头主办)

    76.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支持溧水中专校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层次,引导办学专业特色更贴近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依托溧水高质量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产业基础,有序引入长三角知名“双高”职业学校在溧水设立分校、实训基地,探索与省属、市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模式,引进职业教育认证机构,打造南京南部职业教育高地。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鼓励在溧高校面向企业定制化需求,培养与溧水产业关联度高的特定从业人员。面向国际国内推动人才资源互认共享,打造双向选择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区教育局、人社局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77.建设终生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积极开展终身教育学习活动。注重因材施教发展成人教育,促进广大群众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扩大社会供给,推动多元主体开办老年大学。注重青少年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家庭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大力发展各类职业培训,引进一批国内知名的社会办学机构。用好区委党校现有资源,适时启动党校二期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区委宣传部牵头主办,区委党校、区教育局、人社局、民政局、城建集团、融媒体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六)促进全龄人口健康稳定增长

    78.提升对青年群体的吸引力。迎合青年需求。强化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凝聚青年共识,提升青年对溧水的认同度和归属感。加大青年创业帮扶,拓宽青年实习就业渠道,激励和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青年生理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丰富青年社交场景,开展各类线上线下体验活动,形成多元参与、共建共享的“朋友圈”。加强青年志愿服务,打响“小溧志”志愿服务品牌,全力保障全区各类赛事活动。(区委宣传部牵头主办,区工信局、人社局、卫健委、共青团区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79.强化对妇女儿童的全面服务。落实妇儿保障。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努力实现溧水妇女儿童全面发展、两性平等和谐发展、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妇女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和决策中的参与度和水平,增强妇女儿童的文化、科技、教育和健康素质,保障妇女儿童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创建儿童友好型社会环境,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推动“十四五”时期全区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展。(区妇儿工委办公室牵头主办)

    80.提升银发群体服务水平。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强化家庭养老服务支撑,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居家和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健康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自主选择的养老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格局。鼓励公共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加强智慧养老配套设施建设,加大“互联网+监管”在养老服务领域的应用,将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纳入信息化监管体系。(区民政局牵头主办)

    (二十七)加强文化自信自觉

    81.巩固共同思想基础。实施思想理论建设强基工程。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向领航,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构建以党(工)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覆盖党各级组织的全方位学习体系。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区级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等基层主阵地作用,建好用好基层理论宣讲队伍。抓好壮大主流思想聚力工程。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完善坚持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做强做优全媒体传播矩阵。深化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做优做强网上正面宣传,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管理。创新运用线上互动、AR/VR体验、“理论+文艺”、实境课堂等多种形式,加强基层理论宣讲。(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82.强化核心价值观引领。扩大核心价值观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和社会治理,促进知、信、行有机统一。深化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建好用好大金山、红色李巷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协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志愿服务和诚信建设制度化,造就现代公民素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区委宣传部牵头主办)

    (二十八)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83.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强区工作,整合优化区、街镇和村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资源,构建15分钟文化生活圈。加快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音乐厅、小剧场、实体书店、乡镇影院等文化设施布局建设,按照文化地标的定位加快图书馆、文化馆新(改)建规划建设工作,打造提升城隍庙、飞燕、永寿坊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区,形成2-3处规模化的城市文化核心区。推进街镇综合文化站、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创新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管理方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公共文化云服务。加强文化电子商务平台、新媒体体系建设,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积极稳定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建设“书香溧水”。加大文艺作品创作力度。依托我区在地特色文化和艺术院校资源优势,引进高水平艺术力量。扶持培育区内文艺团队,提升团队规范化、专业化水准,壮大全区文艺人才队伍。搭建交流展示平台,挖掘一批民间文艺素材,引进培育一批文艺骨干,生产一批原创文艺精品,打造特色文艺品牌。(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84.丰富各类文化节事。围绕秦淮源头灯会、梅花节、采摘节、“幸福溧水”群众文化艺术节,骆山大龙文化节等主题活动,打造全年四季文化节事。围绕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精心设计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提升传统文化节庆品牌效应。持续提升咪豆音乐节的国际能级和水准。结合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资源,谋划高品质音乐会、大学毕业生歌会等高校师生节庆活动。利用AR/VR等先进科技,丰富文化节事的体验。(区文旅局牵头主办,区委宣传部、石湫街道按职责分工负责)

    85.强化溧水特色在地文化品牌。挖潜大运河文化,建设胭脂河运河文化公园,配合打造南京大运河博物馆,提升洪蓝仓口古村落,重点建设中国(南京)粮食历史文化博物馆,打造南京运河文化地标。挖掘溧水红色资源,开展传统与数字结合的红色历史展览、素质拓展、智慧场景体验、红色课堂等文化活动。做好中山书院文化功能布局,打造溧水城市文学客厅,建设“溧水大轰炸”遇难同胞纪念馆。加强文物保护工作,在对国家级文保单位蒲塘桥进行修缮的基础上,提升周边环境景观,建设蒲塘桥文化公园。凸显秦淮源文化,文化赋能东庐山秦淮源头的保护性开发,整合打造最美秦淮源。进一步挖掘李白、白居易、崔致远、韩熙载、周邦彦、杨万里、袁枚、等历史名人资源。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计划,加强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梳理、保护和利用。建立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骆山大龙传承保护基地。积极申报省市级非遗项目。通过规划布局、保护性修复以及生态建设,加强对古镇古村的保护。围绕石臼湖环湖生态保护建设,提升建设骆山、诸家、仓口等文化名村。实施一批传承展示精品工程,让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区文旅局牵头主办,区委宣传部、区委党史办、区地方志办公室、发改委、城建局、文联、相关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86.打造运动健康活力城市。加快建设区级全民健身中心,推进区级公园体育功能和服务提档升级。开展镇街社区(村)体育公园建设,打造覆盖全域、功能完善、文化特色突出的“健康绿道”品牌。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更新升级,建设一批A级体育社团。持续举办全民健身系列赛事,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深化体教融合。加强区级业余体校建设,争创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推进体医深度融合,建立全人群的基础健康体检数据、体适能测试数据、运动处方、运动干预为一体的体医融合大数据平台,打造国家体医融合示范基地。(区文旅局(体育局)牵头主办,区城建局、卫健委、教育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九)高品位建设石湫文艺科教新城

    87.加快推进新城核心区建设。以“东方山谷中的艺术学镇”为发展愿景,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文艺科教新城。引入优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科教新城的承载力、集聚力和吸引力。建立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基础教育设施水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医疗卫生及养老康体设施,构建体系完整、分工明确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打造特色的公路艺术轴带,提供艺术涂鸦、体育运动、亲子游憩等功能。提高公共空间覆盖率、连续性,注重城市绿道、公园布局与开放空间的串联融合,实现5分钟步行可达。(石湫街道牵头主办)

    88.加快形成文化产业集聚。依托江苏(国家)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引导影视文化产业向石湫集聚,构建长三角重要影视产品制作基地和高端影视创意度假基地。依托江苏广电石湫影视基地项目,拓展影视文化产业链条,发展影视剧本创作、后期制作等上下游产业环节,集聚影视类企业,形成全流程产业集群。培育引进一批新媒体创作、短视频创作、微视频创作等新型媒体工作室和创作企业,发展多类别影视文化产业。“十四五”期间,引进影视文化企业300家,发行影片10部,影视资源交易额达100亿元。建设石湫文创产业园,对现有石湫产业园区进行提档升级,对闲置厂房评估后进行设计再开发,将原有产业园区改造为文创艺术街区。推动文创设计与原有工业基础结合,发展工业设计。与南京艺术学院共同设计、建设南艺文创产业园,推动文创设计与大学资源融合,将大学打造成为文化创意设计源泉和智库,加速校园文创设计产品落地生产。推动艺术乡村赋能。发挥外围乡村地区景观生态优势,基于现有美丽乡村,培育画家村、作家村、写生基地等,围绕田园综合体和周边村落,打造以“艺术家村落”“手工匠人村落”“非遗文化村落”等为特色,集乡村旅游、文化创意、民俗体验、运动休闲、养生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艺术村落。(石湫街道牵头主办,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委、文旅局、财政局、税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89.加快完善大学城服务配套。在新城高校围合的中心地区,结合水系绿地,规划完善的服务配套。高标准规划建设剧院、美术馆、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及体育公园等公共文体服务设施,打造石湫城市客厅。利用文化设施和开放空间激活新城中心价值,打造创新创意对外展示的魅力窗口。加速特色商业街区、娱乐设施、文化公园、广场等建设,在高校周边建设特色艺术街区。轨道站点周边地区建设多层中密度的商务办公楼宇,提供艺术产业孵化与创作空间。(石湫街道牵头主办)

    (三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90.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分类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要素自由流动渠道。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扎实落实集体所有权、保障农户资格权,有序拓展使用权向外部人员流转的空间,稳步扩大宅基地使用权对外流转的空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加快构建促进人才社会性流动和吸引全球高端人才的体制机制。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拓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内涵,增加服务小微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加快培育技术和数据要素市场。深化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展赋予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加快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团队。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规范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依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明确数据产权边界,发挥数据资源价值。推进政务数据开放共享,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市场监管局、教育局、人社局、溧水公安分局、卫健委、溧水规划资源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1.完善要素市场运行和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各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推动要素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健全科技成果交易平台,加快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规范要素交易平台治理,健全要素交易信息披露制度,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加强要素市场监管力度,打破地方保护,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规范交易行为。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健全投诉举报查处机制,维护公平市场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失信行为认定、失信联合惩戒、信用修复等机制。(区市场监管局、发改委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三十一)培育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92.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推动国有企业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厘清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对区属国有企业按照主责主业来划分权责范围,每个国有企业聚焦2-3个主责主业,在基础设施、园区转型、产业载体、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国有企业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打造成各个细分行业领军者。对长期亏损、低效劣质企业通过股权出让、吸收合并、关闭清算等市场化方式退出。在全区范围内形成国有企业互相衔接、互相嵌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到2025年,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5000亿元,培育1-2家国有企业上市。提高国有企业市场化运营质效。加快建设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刚性压降国企融资成本,加强信用评级,提高议价能力,打造1-2家AAA级国有企业和千亿级国有企业。加大优质资产投资力度,推动国有企业与镇街合作,加快镇街优质资源优先向国有资本倾斜,重点建设600亩左右工业标准载体、收储一定数量的集镇建设用地。聚焦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核心指标,全面提升国有企业运营水平,到2025年,全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控制在60%以内。(区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主办,区属国有企业负责)

    93.有序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模式。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管理模式、经营机制、技术创新等方面重点探索。鼓励引入社会资本、战略投资者等行业龙头企业和资本,开展国企混改,全面激活国企活力。推进国企二级子公司先行先试,大力引进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团队。强化股权投资和合作,围绕壮大主导产业,以股权融资、租赁融资等方式引入外部资本。(区地方金融监管局牵头主办,区属国有企业负责)

    94.引导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强化金融支持,放大中小企业应急转贷资金作用,做强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常态化举办各类银企对接活动。完善上市辅导,根据企业上市的实际需求,优化上市奖励流程,提高政府扶持资金的效用。深化落实《关心关爱企业家十条措施》,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一批扎根溧水的优秀企业家。“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增个体工商户6万家,总量突破12万家,新登记法人企业数量突破2万家。(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工信局、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二)优化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95.营造开放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扶持优化市场准入环境、竞争环境和消费环境。全面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及南京“双100条”政策,全力办好区级10件实事。统筹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管理,确保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依法保障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坚决破除制约市场竞争的各类障碍和隐形壁垒。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扩大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政府采购,为社会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支持协调金融机构开展民营企业转贷续贷服务。实施公开透明的市场监管制度,建立完善守信联合奖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规范交易行为。(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局、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96.优化政府服务利企便民。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巩固提升“1120”和“753”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深入实施“宁满意”工程,打造“一件事”的应用服务场景,实现政府服务便利化、集约化、高效化,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升监管服务效率。推行“互联网+监管”,实施监管事项清单化、信息数据化、部门协同化。推行综合执法监管,精简整合执法队伍和层级,加强监管协同和审管衔接,常态化开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全区范围内推动高频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将面向企业群众的各类政务服务网站、APP全面整合到区级政务网、“智慧溧水”APP,形成全区50个“一城通办”事项目录。(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行政审批局、工信局、城建局、市场监管局、智慧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97.强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充分发挥法律政策支撑作用,强化法律政策保障,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依法保障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依法严惩侵害企业和企业家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妥善办理涉企诉讼案件,完善对企业债权的司法保护,加强企业周边治安环境治理。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依法公正审理合同纠纷案件,依法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违法犯罪、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主动提供优质高效法治服务,建立与企业良性沟通机制,积极开展法律服务活动、健全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着力规范执法司法行为,改进执法办案方式方法,强化涉企案件行政复议工作,加大督察巡查和涉企案件评查工作力度,建立涉企案件清理化解机制。(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法院、溧水公安分局、市场监管局、地方金融监管局、司法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98.全面推进依法治区。打造法治政府。坚持依宪行政、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行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明确行政决策程序,完善合法性审查制度。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大食品安全、市场监管、公共卫生、安全生产、资源环境和城市管理治理等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健全协同高效的行政执法体系。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深化司法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健全完善权责明晰、权责统一、监管有力、运转有序的审判权力运行体系。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全面深化司法公开,探索全流程可视化、信息化监管模式,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构建统一规范的司法行政执行体系。建立健全各类执法司法人员岗位素质能力基本标准,建设高素质的法治人才队伍。建设法治社会。扎实推进宪法、民法典等法律学习、实施、监督和效果评估。创新法治宣传教育方式,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热线平台、网络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高品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区司法局牵头主办,区委政法委、法院、检察院、区政府各部门各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99.健全完善监督体系。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发挥同级监督作用,落实各级党组织监督责任,保障党员监督权利。强化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推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监督制度。强化内审工作,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完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建立行政机关违法行政行为投诉举报登记制度。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收集、研判、处置机制。(区纪委监委机关、区委宣传部、区人大常委会机关、区政协机关、区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审计局、统计局、融媒体中心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三十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00.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完善多元主体治理参与机制。健全党组织领导、村(居)委会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框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党建引领作用,健全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的制度化渠道。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展。健全社会组织多元化综合监管和信用评价管理机制,完善评估制度和退出机制。(区委政法委、区委组织部、区委统战部、区民政局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101.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实施社会治理强基行动。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深化“三社联动”,构建公共服务圈、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塑造具有韧性的社区共同体。提高便民服务中心服务效能,加快社区工作与物业管理融合发展,推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深入开展社区治理与服务创新国家试点,推动8家社区服务设施加速提档升级。深入推进乡村善治工程,开展乡村治理体系示范村镇建设。探索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社会精英、现代乡贤等参与服务管理,完善事关村(居)民切身利益的议事协商机制。(区委政法委、区委组织部、区委统战部、区民政局、农业农村局、房产局按职责分工牵头主办)

    102.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加快社会治理体系改革,坚持和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完善“大数据”赋能服务体系,依托“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社会治理大联动中心两大平台,打造“溧水数字治理中心”。推动“万物互联”,加快5G网络试点城市建设。深度落实“信息惠民”,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政务、智慧社区建设。健全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基础制度,推进“网格+警格”、“网格+调解”、“网格+物业”等新融合模式,建立快速联动响应机制。完善“铁脚板”力量组织体系,健全党员干部进社区入网格制度,加快专职网格员队伍建设,深入落实“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进网格等制度。构建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民事行政案件万人起诉率”为抓手,切实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区委政法委牵头主办,区法院、溧水公安分局、区应急管理局、智慧办、消防大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103.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落实《南京市社会信用条例》,建立健全公共信用信息记录、征集、管理、评价及应用制度,推动信用监管信息公开公示。梳理归集公共信用信息目录清单、联合奖惩行为清单和社会信用惩戒豁免清单,将消防安全管理纳入信用惩戒范畴,完善社会信用配套清单制度。整合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和互联网“监管”系统。提升信用监管数字化水平,完善安全生产、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的信用监管措施。(区发改委牵头主办)

    (三十五)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溧水

    104.坚决捍卫政治安全。推进政治安全工作体系建设。完善政治安全领域工作协调机制。贯彻落实《江苏省反间谍安全防范工作条例》,依法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和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大力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持续净化网上政治生态,共筑国家安全防线。(溧水公安分局牵头主办)

    105.健全重大风险防控机制。防范化解各类矛盾风险。实施金融安全战略,加强地方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推进与重点关联领域的协同监管,筑牢金融安全防线。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健全执法、司法、法律服务衔接配套的综合服务保障体系。完善政法机关与金融机构、行业监管部门协同配合机制,严防经济金融风险向社会领域传导。深入开展矛盾风险动态排查、防范化解,加强风险评估研判,努力把各类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溧水公安分局、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司法局、信访局、人民银行溧水支行按职能分工负责)

    106.加强公共安全保障。构建具有溧水特色的城市安全体系。全面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责任,明确和落实各相关部门安全监管职责,加强不同行业部门沟通协作。严格落实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主体责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安全管理。加快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体系、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强化消防、交通等安全隐患常态化治理,加强对寄递物流、危爆物品等行业监管,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城市基础及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过程的安全监督管理,提高安全配置标准、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安全自动监测和防控能力,加强公共治安技防能力,建设完善治安防控网络。积极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健全扫黑除恶长效工作机制、强化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优化治安巡逻防控力量布局。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落实重点人群服务管理措施。发展壮大群防群治队伍,推进平安志愿者队伍规范化建设,完善见义勇为奖励政策。进一步健全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大联动平台、新一代雪亮技防工程等专业信息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溧水公安分局牵头主办)

    107.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大力营造安全畅通的网络安全环境。依法打击新型网络犯罪,坚决遏制网络违法犯罪多发高发势头,有力铲除网络安全领域黑色产业链。有效维护网络信息数据安全,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和防护措施,完善数据安全风险报告、研判处置机制。加大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重要数据的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对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监管体系。大力宣传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增强全民网络安全意识,夯实网络安全工作基础。(溧水公安分局牵头主办)

    108.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构建突发事件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信息化平台、应急队伍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韧性城市。科学规划重大生命线工程,构筑有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空间体系。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预案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和应急意识。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稳步提升人防综合防护体系建设,推进人防与国防动员体系、应急管理体系高效衔接。健全物资储备体系。优化物资储备品种规模和结构布局,构建统一高效的物资储备体系。推行智慧物资建设,实现应急物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坚持政府储备与民间储备相结合,推广协议储备、企业代储、生产能力储备和家庭储备等储备方式,推动物资储备流程标准化。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全面提升气象、水文、地质等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识别、预警警报、精准治理水平,增强对园林安全、山林防火等重点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推动综合减灾工程建设。完善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制度。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打造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救灾队伍。推进消防救援力量建设,增加灭火救援站点,提升消防救援队伍车辆器材装备水平。推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加强全民综合防灾减灾意识。(区应急管理局牵头主办,区农业农村局、城建局、水务局、气象局、溧水规划资源分局、人防办、消防大队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十六)强化重大载体支撑机制

    109.完善规划实施机制。明确规划实施责任。政府统一组织规划的实施工作,制定规划实施方案,落实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明确实施进度和推进措施,逐项落实目标任务。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应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并分解到各有关部门。专项规划编制单位组织规划的实施工作,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进度要求和具体政策,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按步骤得到落实。强化政策统筹引导。围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有效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研究制定一系列能够有效解决突出矛盾、营造公平环境、激发社会活力的重大政策举措,为实现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区发改委牵头主办)

    110.强化重大项目支撑。坚持以规划确定项目、以项目落实规划,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建设管理、民生福祉改善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优化重大项目投资领域和区域布局,保持投资规模稳步较快增长。“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省市重大项目超80个,累计完成投资约80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左右。强化项目要素保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政府投资结构。综合利用政府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重大项目。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用地保障。加强重大项目管理。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重点区域和生产力布局,推动规模大、质量高、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落户溧水。完善重大项目储备机制,建立“重大培育项目、重大前期项目、重大建设项目”的三级梯度管理,做到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对纳入规划、行动计划、年度计划的重点项目,要落实绿色通道制度,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确保如期完成。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推进项目精益管理,提高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水平。(区发改委牵头主办)

    三、十大工程

    加大规划纲要各有关专栏中工程项目的推进实施力度,进一步强化规划的落地性和操作性,确保实施成效。

    (一)科技创新赋能工程(专栏一)

    (区科技局牵头主办,区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教育局、人社局、开发区、农高区、高新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先进制造强基工程(专栏二)

    (区工信局牵头主办,区发改委、科技局、投促局、开发区、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全域开放辐射工程(专栏三)

    (区商务局牵头主办,区发改委、科技局、市场监管局、人社局、工信局、开发区、农高区、高新区、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现代农业引领工程(专栏四)

    (区农业农村局牵头主办,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农高区、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城乡融合建设工程(专栏五)

    (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城建局、交运局、农业农村局、城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健康溧水示范工程(专栏六)

    (区卫健委牵头主办,溧水生态环境局、溧水规划资源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民生福祉提优工程(专栏七)

    (区发改委牵头主办,区交运局、民政局、人社局、房产局、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人口集聚倍增工程(专栏八)

    (区人社局牵头主办,区农业农村局、城建局、工信局、商务局、房产局、教育局、卫健委、溧水公安分局、文旅局、开发区、各镇街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社会治理智慧工程(专栏九)

    (区委政法委牵头主办,区司法局、应急管理局、智慧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重大载体支撑工程(专栏十)

    (区发改委牵头主办)

    四、建立健全规划纲要实施机制

    全面完成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是各部门各单位的重要职责,要牢牢把握“十四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职责,对照任务分工,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抓好贯彻落实。

    (一)明确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党的领导贯穿规划纲要组织实施各领域全过程。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优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溧水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二)落实任务分工

    高度重视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对可以分解的约束性指标要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对不可分解的约束性指标,要加大统筹推进力度,必须确保完成。规划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各部门各单位要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力争顺利完成。对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建设项目,要根据成熟程度纳入重大项目年度清单,要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财政资金需求。对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改革举措,要做好与区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年度工作要点对接,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对国家、省、市规划纲要中涉及我区的内容,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责任分工,优先配置资源,抓好落地见效。

    (三)注重规划衔接

    建立以规划纲要为统领,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多规融合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纲要的引领作用,与国家、省、市相关规划紧密衔接,加快编制实施重点专项规划,明确各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确保规划纲要目标顺利实现。

    (四)加强监督评估

    加强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动态分析,提高规划纲要实施效果。健全规划纲要中期评估制度,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区政府组织全面评估,检查规划落实情况,形成中期评估报告,并提请区人大常委会审议。

    (五)完善监督考核

    坚持单位自评和统计部门监测相结合,运用定量考核与定性评估的方法,提高规划评估考核的科学性。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作为规划考核的重要参考,增强规划考核的客观性。完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畅通监督渠道,完善政府向人大、政协的报告和沟通机制。发挥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作用,积极开展公众评价。

    (六)强化实施保障

    各部门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责任人,班子其他成员按照分工抓好落实工作。规划纲要主要目标任务实施的各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组织协调责任,指导和督促目标任务落实。要将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依据,探索实行评价结果与被考核责任主体绩效相挂钩。


    相关解读:解读:《南京市溧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Baidu
    map